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材料一中三幅图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有何特点?

材料二 中学为其本,西学为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者多,议院立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三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主张?二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三、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国家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则否。

                  ——1912年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五 (一)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根据材料四、五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有何区别?影响孙中山的态度产生区别的主要历史因素是什么?

(4)材料六所示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三个历程,这三个历程中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材料二 社会经济形态与欲望形态的转型对比表

欲望形态社会经济模式
节俭主义传统社会计划经济
消费主义工业社会市场经济

——王宁《从节俭主义到消费主义转型的文化逻辑》

材料三 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农业国家,能够出口的主要物品是农产品。如果在国内消费方面,不能节省出农产品去出口,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进口机器装备来进行工业建设。因此,全国人民应该自觉地节省凡属可以节省的消费品,以便供应出口。减少消费,当然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在两者中间选择一个:或者是暂时减少可以减少的消费,以便完成国家工业化,由此来建立我国能够进一步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在将来迅速地增加各种消费品的产量;或者是尽其所有在国内消费掉,因而不能建设工业,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全国人民自然应该选择前者,不应该选择后者。

——《陈云文选》1954年“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材料四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用新中国初期的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3)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2021-05-1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铁路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的思想。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宠仇,名之为独夫。”“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顾炎武《日知录》“一切外储尽令解京,而搜括之令自此始矣。……自此搜括不已,至于加派;加派不已,至于捐助,以迄于亡。”
王夫之《读通鉴论》“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娃之私也。”

材料二 顾炎武以“有私为人之常情”的观点来考察社会经济运作的自然规律,鲜明地提出了“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的近代经济学命题。他认为,只有让人民“自为”,而不是让那些口称“为天子为百姓”的官员们来“程督”百姓们如何作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黄宗羲从肯定人们追求其合理的经济利益的观点出发,提出著名的“黄宗羲定律”,更深刻地揭示了农民所造受的苦难,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要求摆脱专制主义的超经济强制式掠夺的愿望。王夫之也对皇权专制主义直接介入社会经济运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说:“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

——摘编自许苏民《明清之际政治哲学的突破——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特点,并简要评价明清之际出现的“进步”思想。
2020-11-2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