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常常会出现依据一定思想理论及目标对社会体系进行变革的社会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向汉武帝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1)依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所提出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
(2)材料二中“上卷”诸书的传播对促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中卷”诸书较之“上卷”有哪些新的特点?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思想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2022-02-1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集议,指由君主或君主责成某一官员或某一机构召集中央有关官员,对某些重大问题集中讨论、议决的制度。它萌发于奴隶社会,在宋代得到发展并完备。宋代集议形式有朝堂集议,三省集议、待从台谏集议等。朝堂集议涉及帝后位号、祭祀、宫制、财政、军政等国家大政。三省集议在尚书省召开,参加人员通常有尚书左右丞、御史中丞、尚书侍郎、中书门下侍郎等。如集议重大问题,与会人员还有御史大夫、诸司三品、东宫一品、武班二品等。侍从台谏地位重要,所以国家有大事,君主往往下诏要其参加集议。君主专门设有监议御史,直接负责集议事项并向皇帝报告,所以说集议的基本原则是“兼听独断”,是为君主提供咨询而非决策。

——摘编自朱仁玺《宋代集议制度考略》

材料二 集议在北宋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政制。每遇重大问题,最高统治者必下诏都省等,通知各参与人员,群集都堂,详加讨论。参加人数,多则百余,少到一二十位。与会者可各抒己见。对集议结论,如有异议,可不署名签字,也可实封投进。这使各地骄兵悍将变为俯首听命之辈,削夺州郡长官事权,令其朝召而夕至,确保了言论自由,推动了社会的相对安定。

——摘编自吴以宁《宋代朝省集议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集议制度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集议制度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官员曾经三头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1868 年的蒲安臣使团。这是由外国人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的海外游历使。这是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 年的五大臣出洋。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并且讨论和制订了考察方针和计划,立宗旨,以考察各国政体、宪法为中心;并作分工、专责任、定体例,勤采访,广搜罗,以图“他山攻玉”,“钢举日张”。通过这相隔各二十年左右的三次集体出洋,我们可以看到晚清中国官员走向世界的发展轨迹。

——王晓秋《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

材料二 中共中央派出的对港澳、日本和西欧五国的三次考察,是为改革开放决策寻求参照和良方的“先头兵“和“探路者”。1978 年6月1日和3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听取和讨论了赴日和赴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的考察报告;6月30 日,再次听取和讨论了谷牧访问西欧五国的情况汇报。这三次考察获得中央政治局的重点关注,影响较大,意义深远。例如,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谷牧率团考察西欧与1978 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三个转折点”

——摘编于文世芳《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对外经济考察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三次集体出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清末三次集体出洋和中共中央派出的对港澳、日本和西欧五国的三次考察的影响。
2022-07-1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宇华实验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毛泽东与中央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192711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做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作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的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但都一一痛遭失败。

——摘编自《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材料三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郑广谨等著《中国红军长征记》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党内在探索革命道路上存在着何种分歧,并分析产生原因。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特点。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021-03-09更新 | 554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测试(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请先诣公府,诸生试(考试)家法(经术),文吏课(考试)笺奏(章奏一类),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才学出众)异行(优异的品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

                                                                      ——()杜佑《通典》卷十三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善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材料二   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政治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的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地方治理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材料一中三幅图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有何特点?

材料二 中学为其本,西学为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者多,议院立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三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主张?二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三、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国家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则否。

                  ——1912年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五 (一)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根据材料四、五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有何区别?影响孙中山的态度产生区别的主要历史因素是什么?

(4)材料六所示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三个历程,这三个历程中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的思想。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宠仇,名之为独夫。”“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顾炎武《日知录》“一切外储尽令解京,而搜括之令自此始矣。……自此搜括不已,至于加派;加派不已,至于捐助,以迄于亡。”
王夫之《读通鉴论》“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娃之私也。”

材料二 顾炎武以“有私为人之常情”的观点来考察社会经济运作的自然规律,鲜明地提出了“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的近代经济学命题。他认为,只有让人民“自为”,而不是让那些口称“为天子为百姓”的官员们来“程督”百姓们如何作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黄宗羲从肯定人们追求其合理的经济利益的观点出发,提出著名的“黄宗羲定律”,更深刻地揭示了农民所造受的苦难,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要求摆脱专制主义的超经济强制式掠夺的愿望。王夫之也对皇权专制主义直接介入社会经济运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说:“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

——摘编自许苏民《明清之际政治哲学的突破——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特点,并简要评价明清之际出现的“进步”思想。
2020-11-2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