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活动。19641030日,中央工作会议下发《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在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西南、西北、中南地方三线建设委员会相继组建,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投入约2052亿资全和近千万人カ,建设起了近2000家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基础设施。至1980年,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4.5倍。攀枝花、十堰等工业城市拔地而起

——摘编自陈东林《三线建设的决策与价值:50年后的回眸》

材料二 史料1对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在渝开设的窗口办公、展销、咨询服务等项目可布置在母城核心地带;对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用地量不多又无污染的项目可布置在母城边缘的近郊开发区内(如南坪、石桥铺、观音桥);对其他工业项目,视其生产性质及规模,分别布置在母城外围的区县城镇地带。重庆市档案馆《关于重庆市三线调整项目定点规划及优患政策会议纪要。

史料2老兵们磨破了军装、解放鞋,磨破了肩和手,他们谁也没有怨言,更无人提劳动用品,工作服、补贴、加班费等物质要求,有人说他们傻,老兵们心里明白,他们为的是把三线建设尽快搞上去,这是最大的精神安慰。

——葛民治(三线建设企业新光厂党委书记)口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进行三线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2)如果要进一步研究三线建设,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有何价值?
2 .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来源内容摘要
《五四运动纪实》匡互生(著于1925年,五四运动亲历者)(一)五四运动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有酝酿很久的原因的。
(三)五四运动能使无论什么——惟利是视的商人,休戚无关的外国人,以及平时只知有命令、不知有公道正义的警察等都受感动的,就在于运动者有牺牲的决心。
(五)五四运动所以不为军人政客的诈术所破坏所污辱的,就在大家所抱的目的是非常地正大光明,并且完全是公共的。
《京报》等191955日版闻昨日午后三时,北京大学等高校聚集三千余人,……欲举代表发言表示国民对于外交之真正意思,并要求各使维持公理主持公道。……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学生之反抗,无意中将(曹)宅内电灯碰破,遂至宅内起火。……警厅派警察及保安队三百余人赶到,弹压始行解散,而警察乃捕去学生七人(并非为首者)。

——《学生界之大风潮》北京《京报》


其他报刊相关五四报道天津《益世报》题目为《山东问题之日益扩大》等。
日本媒体报道是时章氏自公府实会归……不防该生等陡然间入。章氏急难逃避,遵被群众所殴,受伤甚重。群众因搜索曹氏,未得其中暴烈份子遂举火焚房。当时火婚冲空,人生鼎沸,曹氏邻舍家家闭门,恐惧不堪……群众见军警捕人始皆逃散,当时被捕者约有二十余名。

—《北京学生大骚动》北京《顺天时报》(日本汉文报刊)


191955日版
《大阪朝日新闻》号外《北京烧打起》,发表题为《排日学生的暴动》《排国学生团体袭击支那三名士》的消息,并配发评论《支那人的盲动(一)、(二)》《北京不稳的影响》等

任意选取两则材料,提取信息并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要求∶信息明确,可从史料来源和信息内容等角度予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图是上海浦东出土的明万历年间陆氏墓中的一顶银丝鬏髻(当时一种女性假发器),设计时尚,做工精美,价值不菲。据史料记载,晚明江南“俗尚日奢”,(纺织女性)“家才担石,已贸绮罗;积未锱铢,先营珠翠”。这反映了
A.妇女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B.传统的义利观已趋于废弛
C.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D.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2020-02-12更新 | 23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上期第五次质检(期末)历史试题
4 . 两宋之际,士人心态和职业取向发生变化,流向渐趋多元化,追求功名不再是唯一选项。史料记载中多有士人经营田产、经营工商、开办学堂、充任吏僚等。他们的“关注点和自我观念”也从国家层面转向地方领域,如开渠、铺路、赈济、发掘乡贤、推行教化等。这说明当时(     
A.乡绅社会已然萌发B.朝廷偏安士人报国无门
C.社会阶层渐趋固化D.社会不再推崇科举及第
2024-03-06更新 | 162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史料记载,北方的后赵皇帝石勒曾写信给东晋豫州刺史祖逖,要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魏书·食货志》曰:“自魏德既广……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这些现象集中反映出此时(     
A.政权林立更迭频繁B.南北经济差距在缩小
C.北方商品经济繁荣D.南北方联系未曾中断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是西汉初年人口迁徙表(部分数据)

时间迁徙概况史料   出处
高帝九年
(公元前198年)
徙齐楚大族昭、屈、景、怀、田氏五姓,燕、赵、韩、魏之后和豪杰名家10余万人于关中,并迁官吏2000石、巨富者于长安。《汉书·高帝纪下》
《汉书·刘敬传》《汉书·地理志下》
景帝五年
(公元前152年)
募民迁阳陵,赐钱二十万。《汉书·景帝纪》
武帝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年)
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又徙郡国豪杰及訾(钱财)三百万以上于茂陵。《汉书·武帝纪》
武帝元鼎五年
(公元前112年)
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注:阳陵、茂陵位于长安周围;公元前121年,河西走廊地区纳入汉朝疆域。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年人口迁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西汉初年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2023-09-22更新 | 234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表是两汉史书中手工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内容出处
“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满足指标),不合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桓宽《盐铁论》
“山阳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郡国十九,杀东郡太守、汝南都尉。”(山阳、东郡、汝南皆为郡县名称)班固《汉书》
“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粗劣),贾(通“价”)或强令民卖买之。”司马迁《史记》
上述史料主要反映了汉代(     
A.垄断性经营破坏平等竞争机制B.官营经济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
C.官营手工业经营管理亟需调整D.私营手工业发展缺乏良好环境
8 . 周代青铜器铭文对于前代圣王的记载以夏禹为最多,如“天命禹土,堕山?川”。在周代或略晚的文献资料中,也有不少关于禹的记载,其中的内容与周代铜器铭文有相似之处,如“缵禹之绪”“陟禹之迹”。这些史料信息(     
A.折射出周人对周朝政治不满B.是研究石器时代的重要史料
C.反映周人对夏禹功绩的认可D.意在强调殷商灭亡的必然性
2023-02-18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如表为史书中南朝开国皇帝的记载,材料主要反映出南朝时期(        
史料   记载出处
宋武帝刘裕自幼家贫,投身北府军为将。凭借着巨大的军功,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后代晋自立。《宋书》
齐高帝萧道成兰陵萧氏,其父为刘宋时期著名武将(以军功起家)。《齐书》
梁武帝萧衍兰陵萧氏,曾参与抵御北魏入侵,后建立南梁。《梁书》
陈武帝陈霸先出身低微,初为乡间里司,后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平定“侯景之乱”,败北齐,后废梁帝自立。《陈书》
A.土族政治日渐式微B.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黑暗
C.南北对峙持续强化D.以军功为主要选官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对乡村田园生活吟咏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史料。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杨万里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
陈造半夜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曹勋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
陆游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A.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B.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
C.农业生产工具有重大革新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