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图所示为明朝某学者笔记摘录。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宣德、正统间,书籍印版尚未广。今所在书版,日增月益,天下右文之象,愈隆于前已……上官多以馈送往来,动辄印至百部,有司所费亦繁。
A.文化事业发展繁荣B.吏治腐败现象严重
C.印刷技术领先世界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中的旗袍变革

旗袍,源于满人长袍。起初,宽腰直筒,便利耕牧征战。不仅如此,为实现身份区分,满人贫民旗袍多为不开衩或两开衩,皇帝所着旗袍为四开衩。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服饰的改变。旗袍开始融入多元化的西方流行元素,改变了传统宽松直筒的特点,更有助于凸显女性身材的曲线感。不仅如此,西方裁剪和缝纫技术的传入,使裁剪和缝纫技术更加立体。更凸显了中国女性的韵味和美感。

20世纪中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物质极为贫乏,旗袍在设计上开始摒弃传统的“华而不实”,追求简洁、轻便。如无袖旗袍开始流行,整体长度也不断缩短。这种趋势一直流行至抗战胜利。

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努力工作、艰苦朴素”是那时常挂嘴边的口号。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师将旗袍所孕育的韵味及特色与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使旗袍款式更加多元化,推动中国旗袍走向国际舞台。

——摘编自张成义、李群英《中国旗袍造型艺术元素的审美演变及其文化传承》

以“时代中的旗袍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在对陶寺遗址大墓的考古挖掘中发现有宗教礼仪用器玉琮和玉璧,同时还发现有鼍鼓、特磬等礼器,这些器物多与玉石做的斧钺共出于大墓中。而斧钺曾经是军事民主制时期军事首领的权杖,后来演变为王权的象征物。这种随葬品的组合方式表明(     
A.神权与政治相结合B.社会等级分化明显
C.社会分工逐渐强化D.封建王权不断加强
2024-05-3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世纪70年代,著名思想家王韬撰文称,中国症结在于“民视君阍如九重之远矣”。英国立国之基并不仅在于时人所说的“船坚炮利”,更在于“君民共治,上下相通”。这一主张(     
A.符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需要B.剖析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C.加速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为维新思潮兴起奠定基础
2024-05-3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耶律阿保机在建立辽国之后,就使用了从燕蓟地区俘虏去的许多汉族士人,如康默记、韩延徽、韩知谷等人,仿照汉制为辽国制定一些典章制度。西夏元昊仿效北宋政府的组织,建立了一整套官制、兵制。

——摘编自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元代多元文化体系内的交流影响,并不局限为先进文化影响落后文化的单向变动,而是蒙、汉、色目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涵化”。这些显然有利于蒙古、汉地⋯⋯吐蕃各自文化在多元刺激竞争中不断吸收外部有益营养而良性发展,最终成长为19世纪末中华民族和文化共同体的五大组成部分之一。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代史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05-3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时间,中国知识界就做了相关的报道和研究。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至今已有100多年。这100多年的研究史出现了4个高潮时期。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民生主义来解读“新经济政策”,弥合了双方的理论差异。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积极响应这一政策,指出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原理和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借鉴“新经济政策”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刘少奇提出过渡理论,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要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三次高潮在20世纪80年代,以杨承训为代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这条主线,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引进外国资本、改善上层建筑等一系列问题。第四次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很多学者从现代化、俄国历史整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角度来研究,视野更加宏大。

——摘编自《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研究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指出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对“新经济政策”形成两种解读的出发点。
(2)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学者对“新经济政策”研究的视角不断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2024-05-3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提出:“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这表明新中国(     
A.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追求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
D.继续坚持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2024-05-3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8 . 明朝中期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常熟一位谭姓地主的事迹。“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成良田,收成大增。”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D.经济作物多样且种植较广
9 . 宋朝以前,专论生计和理财、节制用度问题的“治生”、“制用”家训很少。宋代以后,家训增加了治生、制用内容。这一变化源于(       
A.理学思想的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C.市民阶层的扩大D.崇文抑武的实行
10 . 1845——1850年,广州输出的茶叶由7600万磅下降到5500万磅,生丝由6800包下降到4300包。进口的棉花由7700万磅下降到6400万磅。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同时期,来广州的美国商船也由93艘下降到70艘。这一现象表明(       
A.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收紧B.广州贸易地位逐渐下降
C.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D.国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