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的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及其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1933年《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统计,中国17个省市的纺织资本在工业资本总额中的比重为12.5%,总产值为15.9%,工厂数量为39.5%,工人数为61.8%。由此可知,当时
A.纺织工业技术最为先进
B.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C.传统纺织业已完全崩溃
D.遏制了西方的商品倾销
3 .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多年间国家定价的比重从95%逐步下降到10%,市场调节价由不到10%逐步上升到80%。此材料表明
A.改革开放深入内地,使国家定价比重大幅度下降
B.改革开放后,市场调节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C.经济体制改革后,国家定价逐步消失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
2017-02-17更新 | 325次组卷 | 4卷引用:2017届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高三上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
4 . 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A.宣扬“天人感应”理论
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50年,对苏南1 772个乡的统计显示:“资本家在农村中占有的土地占土地总数的1.14%,其中以无锡、吴江、上海、川沙等县为多,资本家占有土地总数的2%-5%以上……占苏南总人口0.72%的工商业资本家,占有苏南地区1.07%的土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近现代中国阶级构成具有复杂性B.民族资本家均由地主演变而来
C.土改与工商业改造须同时进行D.完成民主革命是当时的主要任务
6 .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双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这说明(   
A.国共合作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B.中国军队战斗力强于日本军队
C.舆论战是中国抗战的重要部分
D.因统计标准不同导致统计结果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第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B.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D.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近代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9 .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船只吨位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吨位
19281352290791117213482
19302792415447138247969
19323456577257178342211
19353895675173208461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2015-11-10更新 | 248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灵宝市实验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清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
————唐《文献通考》卷二九《选举二》
材料三     宋代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即省试,由皇帝临时任命主考官。……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廷复试,称之为“殿试”,经殿试而最终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
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注:糊名)、“誊录”。
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士6603人。……两宋310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注:宋代科举考试录取时,分“正奏名”与“特奏名”两类。经过中央省试合格的举人,称“正奏名”;因多次落地且年高而在殿试时另立名册、受到特殊照顾者,称“特奏名”。整个宋代特奏名录取数目,大约占全体录取数的45%左右。)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和《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2)概括材料二中唐朝科举存在的现象,试说明其不利影响。
(3)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科举考试的特点。
(4)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5)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