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8 道试题
1 . 康有为曾经五次上书,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     
时间名称背景主要主张结果
1888年12月《上清帝第一书》中法战争战败朦胧的学习西方议会制度愿望。未上达
1895年4月《上清帝第二书》甲午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未。上达
1895年5月《上清帝第三书》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上达
1895年6月《上清帝第四书》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材(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以雪国耻未上达
1897年12月《上清帝第五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变通善后,讲求体要,乞速行乾断,以图自强。上达
A.打倒列强坚持变法是上书核心B.光绪帝不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
C.上书主张从维新开始转向立宪D.民族危机加深是多次上书主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化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2023-11-2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三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实用性备考联考(四)历史试题
3 . 钱穆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长有发展。”这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九品中正制使官员选拔更公平公正B.门第观念顺应历史发展要求
C.士族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D.士族是魏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宋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A.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B.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C.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D.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2023-11-16更新 | 58次组卷 | 38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东升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宋政府建立后,国家处于分裂状态,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统治者急需维护统治,五代时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道德式微,宋代当政者急需构建新的统治思想以维护统治。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 在理学家看来,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新的思想因素出现了。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政治观念上,明清之际的学者更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观点。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主张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学“蜕变”的表现。
2023-06-23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乾隆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擅长用新的技法画马(见图)。他注重马的解剖和结构,以短细的笔触来刻画马匹皮毛的质感,观察细微,落笔准确,效果逼真。画面背景则依然使用传统的墨加淡彩的树木坡石。这体现出(       
   
A.中西绘画风格的交流与融合B.近代自然科学对艺术的改造
C.皇帝意志塑造新的艺术风格D.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7 . 贞观二年,公卿奏请陛下“营一阁以居之”,太宗以“靡费良多”拒绝;太宗下诏曰:“按部之嘉名,参建侯之旧制,分土之实存焉。”正式实施宗室刺史制度(皇子等皇室成员任州刺史);又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和灵活土地法令,鼓励农业发展。这些做法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隋末战争造成了社会动荡B.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C.“仁政”思想的影响扩大D.长期动乱阻碍农业生产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材料一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9 . 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大戴礼记·五帝德》

材料二  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馀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下》

材料三  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儒、墨、法家)中记述的禹形象,综合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禹形象的价值和局限。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冒着凛冽的寒风举行了示威游行。他们高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华北自治”“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等口号。这一运动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该运动发生的直接背景是(     
A.西安事变B.华北事变C.七七事变D.皖南事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