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未出席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有学者对北洋政府和中国代表团的态度进行研究。以下理解合理的是(     
相关史料24日,未署年月北洋政府曾发给代表团训令签约的电报。
6月8日《晨报》刊载上文电报并注明,“上月廿四(24)日国务院发出电报”。
6月26日北洋政府电令中国代表称,如不能保留山东,即拒绝签字。
学者推断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当时向巴黎发电需数日才能送到,26日发电为时已晚。北洋政府在最后时刻做出这一决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A.北洋政府坚决拒签和约B.《晨报》支持五四运动
C.拒签促使学生运动爆发D.北洋政府推卸签约责任
2024-01-29更新 | 118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贵州)- 2024年1月“九省联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该学者列举史料旨在说明(     
史料出处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3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贾思勰在写作《齐民要术》时,“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因此它所记载的饮食内容,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当时饮食文化方面的成就。另外,他还征引了北朝之前的古籍150多种。所以,《齐民要术》实际上是公元6世纪之前中国古代饮食学的集大成。

6468章,记载了麹蘖(酒曲)的制作和各种酒类的加工酿造,阐述了制麹酿酒的发酵过程,麹的微生物培养和酒的发酵现象、条件、原料和产品关系的内在规律,是我国古代酿造工艺的重要典籍。

6975章,介绍了各种酱、醋、豉等微生物发酵食品的加工制作方法,以及各种腌菜、酱菜、酸菜的种类和制作方法。其种类之多样、工艺之详尽为此前其它饮食学著作所不见。

7681章,记录了各种肉类和鱼类的烹饪方法。畜肉食物中,以牛羊猪肉为多,驴马犬肉为次;禽肉以鹅鸭为多,鸡肉为次;鱼类以鲤鱼等淡水鱼为多,鳖类为少。同时还记录了大量的烹饪方法,有着北方黄河中下游浓郁的地方风味。

8286章以及89章,记载了粮食食物的加工炊煮方法,显示了当时粮食谷物类食物的丰富多彩。

——整理自黎虎主编《汉唐饮食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北朝饮食学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所述饮食学的内容,简析《齐民要术》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价值。
2024-05-0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4 . 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王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时,摘录了下表材料。比较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

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B.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
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D.农民在田间集体耕作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国民党与北洋系便正式决裂,二次革命发生,随后国会被解散,短暂的共和试验遭到挫败。此种始料未及的结果引起了当时人多层次的反思。对共和政治的思考贯穿了张东荪漫长的一生,共和政治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基础一直是他思考的基点。面对辛亥革命后共和试验的挫折,他认为,问题在于道德与社会。中国传统的士人政治的理想以及18世纪自然哲学与19世纪进化论的双重影响,促使他提出了“对抗论”(包括政党之间的对抗、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对抗)的主张,作为新道德与新社会的共同构成原则。张东荪对共和政治道德基础的探寻,对“对抗论”思想的阐发,皆面临着新世界观下道德与政治、社会与政治间的紧张,而其探索的价值与限度,也恰在于此。

——摘编自高波《张东荪对民初共和政治的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东荪反思民初共和思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东荪对民初共和思想的反思。
2023-06-13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清小说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贯穿着治国安民的亚念;施耐庵的《水浒传》传递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吴承恩的《西游记》留下了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小说
A.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B.弘扬了封建王朝的主流价值
C.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心理需求D.体现了民主自由的时代追求
2022-05-10更新 | 349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钱锺书在《淡艺录》中对唐宋诗词进行比较,曾指出:“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忱,乃染宋调”。在钱锺书看来,唐诗体现出
A.推陈出新的创作风格B.自娱自乐的价值追求
C.国家兴亡的社会关切D.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2020-05-03更新 | 262次组卷 | 68卷引用:2014届贵州省高三高考适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9 .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016-11-27更新 | 5526次组卷 | 150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九中学2017年普通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合(历史部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