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学本质上和小学、中学等不属于同一类型。大学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它到底哪儿重要呢?“必须强调,大学这一机制实际是中世纪的发明”,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当然也就是最重要的知识生产机制。大学一开始是一个买卖知识的地方,买卖的对象是法学的知识,第一个大学就是以法学院闻名的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于公元1088年)。教授们把查士丁尼制定的《国法大全》拿过来当材料研究,使得法学知识得以系统化地生产,法律因此厚重地重新覆盖了整个西方。

大一统的王朝不可能有大学,只会有国子监,读书人不是去那里买知识,而是去接受内容完全确定的培训,成为权力系统需要的接班人。大学和这种教育机构内在的逻辑完全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李筠《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历史学的危机开始展现。局限于文字史料的民族国家历史书写造成了领域的狭窄化,追求客观写史的理论在实践中遭遇质疑,对历史学学科性的强调排斥了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流。从19世纪到20世纪,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纷纷形成并兴起,丰富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暴露出传统史学对社会历史的解释不足与缺陷。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推动了西方社会的民主化和世俗化进程,普通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作用和影响日益加强。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所引发的各种弊端,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和反思西方文明及其价值观念,重新思考直线的历史进化模式。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由此造成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知识界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产生很大影响,这都使西方进步的历史学家逐渐转向政治以外的其他人类生活领域,以布洛赫等人为代表的法国年鉴学派应运而生。

——摘编自樊江宏《法国年鉴学派研究》

材料三   梁启超指出,中国旧史学有“四弊”和“二病”。四弊为:“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吾党常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中国之史……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夫所贵乎史者,贵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述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今史家多于鲫鱼,而未闻有一人之眼光能见及此者。”“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语曰: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夫陆沉我国民之罪,史家实尸之矣。”“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史之精神为何?曰理想是已……今中国之史,则呆然曰: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是中国之史,非益民智之具,而耗民智之具也”;“二病”为:“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往往有读尽一卷,而无一语有入脑之价值者。”“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中国数千年,惟有政治史,而其他一无所闻。”

——整理自梁启超《新史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国子监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大学区别于国子监功能的关键词,并分析中世纪欧洲出现大学的背景。结合所学,概括大学教育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法国年鉴学派兴起的背景。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中国新史学的目标。综合材料二、三,列举两种“新史学”。
2024-02-0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4届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据最新发掘结果和测年数据显示,普定穿洞遗址在早年发掘的地层之下发现新的地层,年代跨越旧石器时代中期末段、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将普定地区古人类活动史推至5.5万年以前。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贵州地区人类活动史,对重新认识约5.5万年前的“穿洞人”和研究贵州高原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面貌和格局,探讨现代入起源、中国西南地区早期人类适应性策略的转变、史前文化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A.历史记载的可靠与否须通过考古发掘加以核实与鉴别
B.不断发现的史料可以丰富人们对已知历史事实的认知
C.考古研究的最重要价值在于能够推翻原有的历史研究
D.最新科技的应用能够让史学研究立足现实,以古鉴今
2024-03-22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材料二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材料三长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而中国高铁具有运营里程、经验和建设成本领域的优势……中国高铁“走出去”,能够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减少当地的贫困人口,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相应贡献……高铁属于低碳环保型交通工具,中国高铁及其相应装备“走出去”有利于降低能耗,降低全球气体的排放,也同样有利于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高铁出口将有力改变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局面,促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从而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家软实力。

——摘编自施张兵《新丝绸之路时期的中国高铁外交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从史料载体的角度指出其史料类型,并分别分析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援建坦赞铁路所体现的此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非之间加强友好合作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国际影响力与国家软实力”在高铁领域的表现。
2023-12-2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4 . 早期中华文明,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前一个点需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即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后一个点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下列项中,对此叙述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由于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成为了解和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特征的唯一路径
B.对于研究早期中华文明而言,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其史料价值相当
C.传世文献往往出于后人的追述和概括,史料价值不高
D.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
2023-10-31更新 | 251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关于历史撰述,我们需要区分于历史事实。相比于后者,前者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价值判断。下列对于特定历史研究成果的相应分析不恰当的是(        
研究成果分析
A相反于“乾隆年间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的叙述,《宁波县志》表明至少浙江的海关未被关闭“海禁”叙事可能是反清复明文人刻意抹黑清朝的产物
B中国不曾自主孕育“闭关锁国”这一概念,这一语汇是晚清中日民族语言嫁接的表达,“闭关”来自中国,“锁国”来自日本“闭关锁国”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它并非历史事实
C15世纪土耳其已不具备垄断传统商路的能力“土耳其垄断传统商路”的叙述可能服务于西方对东方意识形态打压的需要
D“疑古派”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宣扬“不看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但着眼于野史、文学作品等“疑古派”看似是对传统的否认,实则助力史料的扩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大作用

A.AB.BC.CD.D
2023-07-20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1月浙江省高三选考仿真模拟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为史籍中关于唐朝胡饼的部分记载,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记载

图片

客曰:饥。靖出市胡饼。客抽腰间匕首,切肉共食之。

——[唐]王谠《唐语林》

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胡饼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唐]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

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A.史籍记载的史料价值较低B.唐朝胡饼满足了民众的需要
C.胡饼成为唐人的重要食物D.胡饼是唐代民族交融的反映
7 . 随着渤海政权的不断发展,唐朝在渤海国设立羁縻府州,唐渤交流密切,加上渤海积极开展对日交往,因此尽管渤海国自身未能保留下文献记载,但是在唐朝和日本文献中留下了相对丰富的记录。特别是唐幽州行军司马张建章出使渤海后根据见闻写了《渤海国记》,相关内容为《新唐书·渤海传》吸纳,为我们保留了大量渤海鼎盛时期的制度、文化记录。与此同时,由于文献史料较为有限,有关渤海国都城建制、结构功能、文化特征等层面还需依靠考古材料加以深层揭示。由此可见(     
A.考古资料与文献的互证才能确证史实
B.私人撰述的史料价值往往高于正史
C.边疆史疑难问题的最终解决须经考古
D.历史研究需审视多类型史料的价值
2023-05-22更新 | 635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吐鲁番墓葬出土文书”和《唐律疏议》关于“负债强牵财物”条。吐鲁番墓葬出土文书:总章三年(670年)三月廿一日,顺义乡白怀洛于崇化乡左憧意边举银钱十文,月别生利壹文。到月满日,白即须送利。左须钱之日,白即须子本酬还。若延引不还,听牵掣取白家财及口分,平为钱直。仍将口分、蒲桃(葡萄)用作钱质。身东西不在,一仰妻儿还钱直。两和立契,获指为验。钱主:左取钱人:白怀洛保人:严士洛知见人:张轨端、索文达“负债强牵财物”载:“诸负债不告官司,而强牵财物过本契者,皆告官司听断。若不告官司而强牵掣(债务人有家财,可扣押其财产)财物,若奴婢、畜产,过本契者,坐赃论。”关于这两则史料的价值,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有(     
①出土文书价值高于《唐律疏议》   ②研究唐前期借贷契约的重要资料
③民间商业借贷属于违法行为          ④唐律有利于规范民间借贷
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②③④
2023-02-15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七彩阳光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21-22高一上·广东佛山·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材料三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
(3)材料三、四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
(4)从史料类型(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官方正史、私人日记,或者一手材料、二手材料)角度评析材料三、四论点依据的价值。
2022-01-11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是唐宋历史笔记中对唐太宗李世民形象的叙述,由此可见
记载来源时期
1.太宗虬须;2.太宗令术士造延年药《酉阳杂俎》中晚唐时期
1.太宗生日时感思父母;2.太宗焚毯以自诫《封氏闻见记》唐代
太宗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摭言》唐末
记录了“虬须壮冠,人号“髭圣””的奇异外貌《清异录》北宋
以“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的天象来强化李世民的天命之主,从而为玄武门事件提供了正当理由《邵氏闻见后录》南宋

A.历史笔记所记内容较荒诞,不足为信
B.历史笔记能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念
C.历史笔记是当时人的记述,史料价值高
D.笔记情节的形成是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
2021-03-12更新 | 297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