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礼群生,告太平于天下,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古代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B.报答天地之恩C.宣扬君权神授D.祭祀天地神袛
2022-01-01更新 | 453次组卷 | 25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据此可知,陆王“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2021-12-23更新 | 402次组卷 | 2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庆历初期,国家面临空前的内外压力,各类社会矛盾愈益突出。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抨击积弊,力倡新政。范仲淹进《答手诏条陈十事》,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提出“端本澄源”的原则,这一奏章成为“庆历新政”的纲领性文件。富弼上章《乞编类三朝故典》,强调“法制既立,然后万事有经而治道可必也"。批评时政的士大夫力主复振祖宗之法。祖宗之法是新政派复振纲纪的楷模,也是他们主观上保护自己的屏障。

改革措施针对既得利益集团,如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等五条建议,在推行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新政的倡行者们,在变革启动阶段,谨慎小心。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入朝之初,主要精力用于对付西北边患。仁宗朝,朝政宽松,却又暴露出国家行政施为滞缓的问题,庆历改革未能成功。庆历之后,社会上仍然涌动着变革的思潮。

——摘编自任逸飞《宋仁宗的庆历新政,败给了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庆历年间北宋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4 .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2020-12-03更新 | 330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选考)试题
5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有信史以来,环境可说未曾大变。北方的游牧民族,凭恃武力,侵入我国的疆域内是有的,但因其文化较落后,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它还不得不弃其生活方式而从我,所以经过若干年之后,即为我们所同化。当其未被同化之时,因其人数甚少,其暴横和掠夺,也是有一个限度的,而且为时不能甚久。所以我们未曾认为是极大的问题,而根本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应之。至于外国的文明,输入中国的,亦非无有。其中最亲切的,自然是印度的宗教。……但宗教究竟是上层建筑,生活的基础不变,说一种宗教,对于全社会真会有什么大影响,是不对的。所以佛教输入中国之后,并未能使中国人的生活印度化,反而佛教的本身,倒起了变化,以适应我们的生活了。……至近代欧西的文明,乃能改变生活的基础,而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彻底起一个变化,我们应对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提炼材料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对此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均选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提取图1、图2和图3的信息(每图至少提取两则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李鼎铭向大会提交了关于精兵简政的提案。陕甘宁边区根据党中央指示,成立精简整编委员会,制订整编方案。军委政治部发出指示,要求“抽调干部入校受训,实行干部轮训制度。”同时,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规定“主力军应采取适当的精兵主义。”在某些最困难的区域,“应当打消主力军和地方军的区别,全部武装地方化。”1943年,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党中央领导机关的工作职责做出规定:中央政治局有权决定一切重大问题。各根据地经过精简后,党政军脱产人员一般仅占全区人数的百分之三以下,军政开支大为减少,人民负担随之减轻,并且部队、机关人员积极参加生产,改善了生活。

——摘编自吴志葵《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精兵简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的意义。
9 . 1948年9月,全国范围的大决战已经开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多年局部执政的经验,第一次比较清晰地阐述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国号,明确了新中国的制度选择和发展方向。据此可知
A.解放战争由此进入反攻阶段B.中共提前酝酿建国事宜
C.毛泽东思想正开始走向成熟D.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10 . 全面抗战初期,日军“嗤中国海军以鼻”,而在国民政府海军实施游击战以后,日军长江水道交通随即遭到了极大破坏(见如表),乃“不能不感中国海军之俨然存在”。据此可知
1940年中国海军在长江流域击沉日本敌舰统计
项目中型运输舰中型军舰商船汽艇铁壳驳船小火轮舰船损失总吨数
数量19艘9艘2艘43艘6艘1艘约88800吨

A.海战胜利扭转抗战被动局面B.海军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日本海军的实力落后于中国D.国民政府高度重视海军的建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