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诸多方面都出现了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商业十分繁荣。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
(3)请列举两项唐朝“发明并推广的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具体体现在哪些行业。
2023-11-2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明太祖朱元璋说:“朕每燕居,思天下之事,未尝一日自安,盖治天下犹治丝,一丝不理,则众绪券乱。”这种不安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为消除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各种因素,使国家机器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就需要在皇权的控制之下建立相互制约、权力平衡的行政体制以及权力执行的机构,这个权力系统就形成了政府。但是政府是皇帝的政府,在皇权专制体制下,皇权在政府权力的分配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和绝对优势,但是绝对专制仅仅是理论上存在,在实际的权力运作过程中,皇权只有在其他权力的配合下,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集权。

——摘编自李俊《中国古代政府权力制衡体制初探——皇权与相权的平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
2021-12-06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南宋)华岳《田家其三》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不能照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2020-10-12更新 | 137次组卷 | 18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依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基本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秦朝防止地方割据的主要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述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2019-01-30更新 | 2745次组卷 | 3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的朝代,图二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归纳该制度的主要特点,并根据其运作程序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2017-10-1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地狱天堂”大致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8 . 阅读下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构建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1)据史料一、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表现及突出特点;
(2)据史料二、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汉朝在秦朝制度基础上进行了怎样的“改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产生的影响又是如何解决的?
(3)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
2023-11-2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41年1月11日,周恩来得知皖南新四军在北移途中遭受国民党军队袭击。17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发布撤销新四军番号的通令,周恩来向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提出抗议,并打电话给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长何应钦,怒斥“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还连夜为《新华日报》写了“为江南死国者致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此外,周恩来还巧妙地拜会美、英、苏大使和特使,说明皖南事变的真相,设法通过斯诺、斯特朗等人将皖南事变的真相通过美国媒体告知世界。在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海外华人和社团的抗议声中,在国际压力之下,蒋介石不得不于1941年3月6日在国民参政会上表示:“今后将绝无剿共的军事行为发生。”随后,蒋介石两次约见周恩来,表示希望缓和两党关系。

-摘编自李传玺《周恩来与皖南事变真相对外披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针对皖南事变斗争策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恩来针对皖南事变斗争策略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西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十次,历时20多年、最远到达红海海口和北非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船建造技术与航海技术大为提高,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到永乐年间已进入极盛,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主要致力于国内的励精图治,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办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打通对外交流、通商等等,凡与和洋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历史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