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澶渊之盟达成后,宋真宗欲“封禅泰山,镇服四海”,又恐为宰相王旦所阻,竟在宫中单独宴请王旦并赐御酒,王旦回家后才发现御赐酒樽中尽是珠宝。封禅大典后,王旦对未能阻止此类劳民伤财的闹剧后悔不已。这说明宋真宗时期(     
A.君权受到多重限制B.官场风气腐朽黑暗
C.文人政治特征明显D.相权不断遭到削弱
2 . 1916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第一卷第六号刊登了易白沙的《孔子平议》,该文点燃了对儒家旧伦理大加挞伐的第一把火。接着,《新青年》又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儒家三纲五常的文章,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孔教。《新青年》发表这些文章的根本意图是(     
A.维护民主共和B.改造国人思想C.配合五四运动D.宣传民主科学
3 . 1933年,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颁布了《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着力推动互助社的发展,兴修水利、发动群众开垦荒地。当年,中央苏区农业收获量比1932年增加了15%。1934年公营工厂已有32个。这体现了苏维埃中央政府(     
A.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早期探索B.受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公有制成为经济发展主要成分D.以发展农业合作社为主要任务
2024-05-0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西洋”是古代中国人对西部外域地理的称谓。 “西洋”一词约出现在元朝,指今天的南亚或东南亚。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实指后来的“南洋”,即包括东非在内的印度洋等区域。明中叶以后, “西洋”则变为更远方的“泰西”。“西洋”概念变化反映的是(     
A.闭关锁国政策松动B.时人眼界扩大C.国人海权意识加强D.中外交流频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如图是1916年8月《晨钟报》杂志的发刊词。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吾人须知吾之国家若民族,所以扬其光华于二十棋之世界者,不在陈腐中华之不死,而在新荣中华之再生;青年所以贡其精诚于吾之国家若民族者,不在白发中华之保存,而在青春中华之创造……《晨钟》自身无所谓使命也,而以青年之使命为使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
A.教育革新是社会变革的必由之路B.青年觉醒和国家改造是时代要求
C.知识分子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力D.民族团结是民主革命成功的前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唐代出身贫寒的科举官员,由于“来自田间,多由寒峻,其见识迂陋”,也不会逢迎阿谀,故对上司“作奸犯科,类不当行”之事,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材料反映科举制(     
A.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清明B.提高了官员的道德品质
C.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D.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2023-10-20更新 | 791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汉武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有言:“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材料反映了当时(     
A.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B.地方门阀士族的势力壮大
C.国家强化经济管控的必要性D.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产生
8 . 有学者据《晋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名字,以孝为字者甚众,较带有明确宗教信仰的“之”“道”“灵"僧"等远为普遍。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     
A.三教合流趋势日益明显B.民族交融使社会思想趋于集中
C.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D.正统观念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下表是北宋科举入朝为官人数统计表,表中的变化反映了(     
前期中期后期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
南方51人15.5%155人36.1%179人59.7%
A.北方地区经济急剧衰退B.南方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
C.南方士族力量日趋强大D.政治中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1954年7月,《华盛顿邮报》刊载了一幅漫画。漫画中三个学生分别是∶左侧头缠绷带者是法国,中间脸上贴着胶布者是美国,最右侧的是英国。墙上是印度支那地图,一位老者在质问∶“同学们,现在我们学到了什么?”三人陷入了思考。漫画意在说明当时(     

A.西方国家内部矛盾在加剧B.冷战中心转移到东南亚
C.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企图D.大国强权政治不得人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