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甲骨文中的“洹”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右边的“亘”字像是一条逐渐展开的螺旋线,与左边象形的“水”字结合起来,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商城依洹河而建的特点;同一时期甲骨文中的“淮”字由“水”和“住”组成,“住”是声符。在六书中属于形声,“淮”在卜辞指淮河,当时地位重要。这说明了(       
A.甲骨文是最原始的文字B.原始农耕经济尚未出现
C.甲骨文经过了提炼简化D.甲骨文有实用审美价值
2024-01-0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西周至春秋前期,君子只是指天子、诸侯、大夫等有位之人,其“德”的内涵与要求并不突出。战国时期,《易传》明确且正式地提出了“君子之德”,传递出新的含义,即“君子”应具有道德、才干突出的特点,凭借个人素质获得社会优势地位。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     
A.世卿世禄制度瓦解B.民众自我意识初步觉醒
C.教育对象有教无类D.社会转型助推认知解放
3 . 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B.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C.实为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2023-12-07更新 | 633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9-2020学年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诗经》中有很多赞颂祖先或当权者功德的名篇,有谓:“……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商之孙子,其丽不亿(指数量众多)。……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指天命无常)。”结合所学,下列各项中,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牧野之战击败商王朝军队的主力       ②政治制度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
③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维护政治秩序       ④旧商贵族微子启臣服于周而被封于宋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 . 论及清代科技文化的发展,有学者注意到:“在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清朝文化处于低谷。不过,在当时较为严峻的社会环境中闪现出的一些文化成就,犹如凌寒独开的梅花,越发显得可贵。”下列各项中,属于清朝“闪现”的“文化成就”是
①使用铜活字印刷《古今图书集成》②描募人情世界的小说有更为成功的表现
③徽戏进京,京剧艺术特点已形成④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 . 2010年11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中,京剧获全票通过,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艺术迎来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那么京剧与文人画有何相似之处
A.用写意的手法表达情感B.都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C.都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D.都以表现真实的自我为目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其中,“冲”指地当孔道,“繁”为政务纷纭,“疲”是赋多逋欠,“难”指民风刁悍、命盗案多。对此划分的合理解释是
A.清代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B.清朝统治仍有贵族等级色彩
C.清朝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D.政府以发展交通为首要任务
2018-05-22更新 | 250次组卷 | 7卷引用:【全国省级联考】河北省衡水金卷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调研卷)试题(五)文综历史试题
8 . 早期中华文明,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前一个点需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即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后一个点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下列项中,对此叙述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考古材料是了解和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特征的唯一路径。
B.甲骨文、青铜铭文以及其他文献记载等全部属于文献资料。
C.传世文献出于当时人追述和概括,有绝对的史料价值。
D.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司马谈在《论六家旨要》中将先秦某学派思想特征概括为“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该学派
①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的特点②强调“天行有常”,但又指出人道有为
③以因循自然的“无为”为处世方法④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