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论语》中孔子与冉有(孔子的弟子)的一段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此段对话反映了孔子(     
A.认为百姓富裕是治国之本B.主张富而后教的治国方略
C.强调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D.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2022-10-2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明末清初,顾炎武说,“近日河南、陕西各自行钱,不相流通。既非与民同利之术,而市肆之滑乘此以欺愚人,窘行旅。《盐铁论》言:‘币数变而民滋伪。’亮哉斯言矣!”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
A.允许地方自行发行货币B.通过立法规范市场秩序
C.中央应加强对经济控制D.规范货币的铸造与流通
2022-05-24更新 | 467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梁启超说:“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此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譬之有千岁老屋,瓦谩毁坏,梁栋崩析,将就倾圯,而室中之人……补苴罅漏,弥缝蚁穴,以冀支持……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梁启超这一言论(       
A.表达了变革政治的强烈愿望B.强调洋务运动导致中国内忧外患
C.动摇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基础D.揭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023-02-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汤池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96 年,梁启超说:“西国- -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梁启超主张(     
A.建立君主立宪制度B.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批判传统儒学思想D.学习西方最新成果
2022-09-18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据《资治通鉴》,“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感慨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胡三省感慨的是(     
A.孝文帝的改革吸收了很多中原文化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汉族发展融合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D.隋唐历史影响后世
6 . 《盐铁论》言:“币数变而民滋伪”。明末清初,一位思想家认同道:“亮哉斯言矣!”,“近日河南、陕西各自行钱,不相流通。既非与民同利之术,而市肆之滑乘此以欺愚人,窘行旅。”这反映了当时这位思想家主张(     
A.规范货币的铸造和流通B.地方自行发行货币
C.中央应加强对地方控制D.立法规范市场秩序
2022-10-1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景德镇市六校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北魏孝文帝改汉姓,如将拓跋氏改为元氏,达奚氏改为奚氏,独孤氏改为刘氏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感慨,“自隋以后,名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说明
A.政治变革有利于民族的交融B.少数民族崛起威胁到汉族
C.宋朝对外开放多元发展迅速D.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优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周敦颐(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老师)在《通书》中阐释了自己心中的“孔颜乐处”,他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可见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
A.心外无乐
B.苦中作乐
C.格苦致乐
D.本心自乐
9 . 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
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
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
10 . 《论语》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日“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孔子的主张
A.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B.说明教育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C.为仁政奠定物质基础D.反映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