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鞅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用力最苦而赢利最少,从事工商活动的人用力最少而获利最多,结果是“农贫而商富”。这样,人们便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了。而农业衰落,国家就会陷入贫困境地。商鞅认为,如果任凭工商业发展,那么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就日益增多。这不但妨碍了农业生产,而且征兵制度也难以贯彻,而且在人民中间还会滋长害怕战争、厌恶战争的情绪。商贾少了,侈靡之风就不会盛行,农民就不会嗜酒成性,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官吏们也就不会荒忽职守,而沉于酒宴。农业生产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途径,但工业生产(当时主要是手工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途径更为广阔,工业比农业创造的社会财富更多。抑商政策到了秦始皇时代,更是变本加厉。他竟把商人与逃犯、赘婿一样看待,让他们到荒远地区去略地、戍守。

——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

材料二   除了政治、军事、经济上的改革措施,商鞅还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习俗颁布了法令,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分异令”。所谓“分异令”,是指单位家庭内如果有两个及以上成年儿子,要为其子分家,否则要加倍征收其家之赋税。除此之外,商鞅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即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荀子在参观秦国后由衷赞叹:“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但贾谊却不以为然,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两者截然相反的评价,背后反映出的是法制和礼制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严厉压制工商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商鞅变法抑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推行移风易俗改革的积极影响。
2021-09-1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息情。

——《礼记》

材料二汊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材料三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任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统一组织的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并对这一制度作一简要评价。

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日知录》


(3)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4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3)明清时期是中国君主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2020-04-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南区)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
材料二:

             图一 三省六部制                           图二 元朝疆域图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②材料二图一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图二反映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地方行政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③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科举制度从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出来以后,又再创造了中国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朝代制度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规则
汉朝察举制常科、特科(明经等)经术、策论不严密
隋朝科举制制举、常举(进士、明经等科)策论、经术不严密
唐朝制举、常举(进士、明经等科),首创武举诗赋、策论、经义严密,公荐制,对违法考生和和考官处罚轻
宋朝制举、常举(进士、明经等科)和武举科诗赋、策论、经义、更加严密(糊名、锁院、誊录、别试),废止公荐制,对违法考生和和考官处罚严厉

*注:“经”主要指儒家经典内容。

——整理自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等

材料二   科举制度从法律原则上说,是超阶级的,即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一经考取就无可争议地升入统治阶级。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科举制度对于旧有的封建社会形态有强大的维系力,更助成了此种停滞性。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材料三   1791年起,法国首先试行文官考试;1853年后,英国也逐渐推广文官考试。“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在东亚国家中,朝鲜、越南都引进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日本模仿科举制度将其称为“贡举”。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关系,并分析隋朝至宋朝科举制演变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科举制对当今社会人才测评实践具有哪些借鉴和启示意义?
2023-07-2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历代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削弱地方势力,赵匡胤便把所有的地方军队编为中央军队——禁军。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地方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疾,编为厢军,他们只能修桥补路,要造反也造不起来。此外,地方自唐以来,一个大州管几个小州,叫支郡。宋代取消支郡,一个州就只能管一个州。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这样,即使一个大州也不能和中央抗衡,地力就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邓广铭等《中国古代史讲座(下)》

材料二   元朝在完成全国大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制,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形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

——整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初为削弱地方势力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指出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并扩大其耕种面积,同时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包括的范围不仅日渐广泛,同时在各个行业的规模、数量、工具以及技术方面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当时商业领域的进一步繁荣,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加、区域性商人群体的结盟以及白银的广泛使用等方面。另外,新兴商业城市以及商业化的市镇经济也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如松江、杭州等城市。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制度的制约下,明清时期社会各阶层,无论是官绅、地主、商人,还是一般平民百姓,他们的最终目标乃是买田置宅,或科举入宦。就商人而言,从事工商业并不是他们最终的追求,而只是达到这些终极目标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已。例如在徽商群体中,我们看到了为数甚多的“亦贾亦儒”及至业贾致富后转而从儒的事例。在科举时代,习儒是为了入仕,徽商向儒说穿了就是向官。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绝大多数商人的最终归宿,并说明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武帝初立……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

——《晋书》

材料三   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中华二千年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2)材料二中选官制度是什么?其选官标准有何消极影响?
(3)科举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探讨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