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48次组卷 | 33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藩镇的设置,最初就是为了应付边疆民族战争的。如朔方, “山河襟带,关辅要冲”,天德军, “尤居边要”“实扼戎吭”,南西道, “控全蜀咽喉之地,当狂寇奔侮之冲”,剑南东川, “蜀门重镇,雄压险中”,西川, “表里山河,内外险固”。战略地位皆甚重要。

——摘编自《旧唐书》等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为了“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先策”,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不使北宋成为继后周以后又一个短命的朝代,宋太祖、太宗及其后继者采取了一系列“防弊”之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唐朝设置“藩镇”的目的及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为改变节度使割据地方而采取的“防弊”之政。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主要在元光二年至元狩四年间进行,先后打了十几仗,其中带有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有三次。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

竟宁元年(公元前51年),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此后半个世纪,在北部边境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景象。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中原汉族学者的回答是:“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

——摘编自《元史·许衡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出现“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人对《南京条约》的看法

耆英照会璞鼎查兹蒙大皇帝解嫌释惑,恩准照旧通商,于广州一处之外,又给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俾斯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而中国也有盟言,必须预为要约。言归于好,无话不可商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君臣对《南京条约》的看法,并对这一看法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的重大意义。
2024-03-0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1-2022学年(2021级)高一下学期开年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并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成先进的大规模的合作经济,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文件,明确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此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到1983年底,实行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的90%以上。

——摘编自《当代中国史事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及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施的原因。
2024-03-0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1-2022学年(2021级)高一下学期开年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五”计划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等主持编制的。该计划一面编制和开始执行,一面继续讨论修改,至1954年9月基本定稿。“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方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调整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规避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与高能耗等问题。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统筹兼顾,处理好工业化建设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重要关系。飞速发展的工业化使中国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蜕变为制造业大国。

——摘编自徐坤、王智《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不同之处。
2024-02-2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的坊统一以鼓声为准,由坊正负责坊门的启闭,违反规定就要受到处罚。夜晚,全城街道实行严格宵禁,即便是官员也不例外。居民被固定在坊内的封闭空间里,不得破坏坊墙。唐代“市”的形制建设更加规整方正,而且还建立了完备的市署官吏系统,对市场进行管理。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百姓在三更前可以外出行走。宋太宗时期出现侵街现象,临街设邸店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屡禁不止。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摘编自张春兰《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

材料二:从现在研究来看,无论是资本主义列强所选择的通商城市和租界,还是清政府所选择的优先发展的工业城市,其目光皆仅局限在少数几个点上,且主要是沿海和沿江城市,内陆地区及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被清政府的官员和外国侵略者所忽视。城市社会的变迁固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是也带来了城市社会的复杂和混乱,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更是相当低下。近代城市空间出现新城、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同时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城市管理的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城市化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史为鉴的角度谈谈你对城市治理的认识。
2024-02-2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9世纪上半期,欧美丝织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对中国生丝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对外贸易,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市场体系的扩大。从规模和影响最大的蚕丝业和织布业来看,几个乡村工业核心区的形成和发展也都得益于此。从19世纪、20世纪之交开始,在一些原始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传统的乡村工业开始吸收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在生产组织形式的演进方面,发生许多实质性的变化。不仅传统家庭经营组织的内涵发生改变,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包买商制度蓬勃兴起,各种类型的合作制也开始出现。

——摘编自于秋华《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生产组织的变迁》

材料二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部分优势产业也走向海外市场,成为中国的新名片。总体来说,我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差距明显。我国传统工业,长期以来依赖土地、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必须适应潮流,主动求变。比如,宝钢(宝武钢铁集团,其前身之一是改革开放伊始在上海建立的宝山钢铁厂)经历30余年的发展,到2015年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面对产能过剩、微利经营的严峻形势,确立了“互联网+钢铁”的发展战略,成立了覆盖全国的电商平台——欧治云商。截至20159月底,该平台累计注册用户4.08万家,累计产品交易量582万吨,日均交易量2.9万吨。

——摘编自王子洵《李克强:中国正在迎来一场“新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乡村工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新工业革命”的原因。
2024-02-2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花种植区域的扩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从事纺纱,正德《松江府志》记有:“里媼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在制造织布的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布机以青浦黄渡徐氏最为有名,在专业化生产的引领下,江南地区出售纺织工具的店铺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除了满足当地人穿着外,大部分的棉布纷纷运往各地。

——摘编自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

材料二   16世纪,中国开始推行以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押租制和永佃制,不仅使佃农有完备的经营自由,并可出卖田地,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促使新的农业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出现。新兴手工业勃然兴起并占据生产主导地位;形成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等著名手工业中心;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作坊、手工工场或包买商。明中后期不仅开始赋役货币化和货币以白银为本位,而且白银流通量和储存量巨增,货币权力空前增大,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货币经营业应运而起。以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如商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人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长途贩运和从事进出口国际贸易。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走向近代的主要表现。
2024-02-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