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23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一一唐文权、桑兵《戴季陶集》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11-0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7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超越突破是个文化哲学的概念。何为文化上的超越突破?它是描述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上这样一个重大事件:众多的古文明在面临重大危机时大多数都先后灭亡了,只有为数不多的古文明对危机做出了杰出的文化创造,使文化脱离了当时的时空,具有了永恒的终极价值——即超越突破,从而使本文明延续至今,从此人类文明进入了新的纪元。根据这个概念,哲学家把人类在超越突破之前的文化叫古文化或古文明,之后的叫轴心文明。……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这五六百年中,某些古文明发生了文化的突变(即超越突破),使得这几个古文明可以避免必定走向衰败、灭绝的劫数,而延续至今。……形成了文化超越突破的四种基本类型(见表),……四种超越突破造就了不同的传统社会基本形态和相应的演化模式。

离开此世

进入此世

依靠外部力量

希伯来宗教对一神的皈依(类型一)古希腊对理性认知的追求(类型三)

依靠自己修炼

印度宗教对解脱的追求(类型二)中国对道德价值的追求(类型四)

——摘自金观涛   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文化史的知识,围绕“超越突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2-06-2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经历了几千年辉煌的古代农业文明之后,中国社会缓慢发展到清朝。此时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均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所谓“千古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向中国人提出两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历史新课题,这就是: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新中国建立迄今已70多年。70多年来,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强大而现代化的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澥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史实,自行选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以时序为线索,史论结合,表述规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国初期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战略——“优先战略”和“平衡战略”思想。优先战略是一种防御型的经济措施,它一般是快速提高国家当前所急需产业部门的实力,扭转国家在重要产业部门长期处于劣势的局面,其发展方向是具有针对性的;而平衡战略则是一种全面型的经济措施,这种战略必须是在国家安全得以充分保障和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下才能实现。中国能否过早实施“平衡战略”,推动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过去史学界对此问题回答的口径几乎一样,认为:“过早地实施‘重工业优先战略’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导致农轻重经济比例的失调,对后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而笔者认为在建国初期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条件下,“优先战略”是必要的。

——摘编自黄翰鑫《建国初期工业化发展战略问题的宏观探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战略”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晚清学者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1861年)中明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而郑观应则在《盛世危言自序》(1892年)中写道:“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1898年百日维新高潮期间,有赞成维新变法的官员将两书同时进呈光绪皇帝,光绪帝对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最为赞许,当天下饬令印刷一、二千册部送各衙门,要求签注意见。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