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商人群体,由宗族亲缘群体向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发展演变。其中向地缘群体演变主要是指
A.行会的出现B.商帮的出现C.市镇贸易的兴起D.长途贩运的发展
2 . 1874年,一份奏折中说道:“窃谓北、东、南三洋须各有铁甲大船二号,北洋宜分驻烟台旅顺口一带;东洋宜分驻长江外口;南洋宜分驻厦门虎门,皆水深数丈,可以停泊。一处有事,六船联络,专为洋面游击之师,而以余船附丽之,声势较壮。”这表明
A.国防重心发生转移B.朝野海权意识提高
C.筹划海防成为议题D.中国海防力量增强
2022-03-24更新 | 137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宋代体育项目众多。马球运动在开封有游玩的场所,蹴鞠运动广受欢迎,还出现了蹴鞠的社团“齐云社”、“圆社”。“瓦舍”里有各种体育表演活动,如相扑、使拳、舞斫刀、舞蛮牌、舞剑、射弓、使棒等。体育运动的兴盛反映了,宋代(  )
A.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崇文抑武之风盛行
C.世俗文化成为思想主流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2021-11-23更新 | 381次组卷 | 16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4 . 有研究认为,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认为原朝气数已尽,将革命视作“反清复明”和改朝换代的手段;有的人则是将对清廷现代化改革的不满化为对革命的同情。该研究表明
A.清末新政目的与结果背道而驰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
C.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符合民意D.民众对辛亥革命的作用认识有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西学中源”说发端与明末清初。近代以来,该学说被日易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源于中国。许多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在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时,都从各自的文化观念出发,不同程度地利用“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
A.体现近代国人强烈的文化自信B.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近代化
C.说明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不足D.继承和发展了“中体西用”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魏背至隋唐时期,“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佛教)耳”。北宋以后,佛教逐渐走向势微,儒学复兴。由此可推知
A.民众价值取向多元化B.佛教理论来源单一
C.儒学独尊地位确立D.儒学理论建设加强
7 . 有学者评述汉武帝,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国家的操作层面上仍执行法家的势、术、法那一套。据此,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贯彻不力B.迎合大一统需要的思想得以重用
C.汉武帝倡导的“有为”政策已实施D.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存在着弊端
8 . “儒家的思想到董仲舒发生了一种重要的转变。这一转变的途径,是面对传统,因应现实,而对儒学作新的思想重建,以使其适应新的社会和思想的实际。”下列言论中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为加强君权提出“春秋大一统”B.为加强中央权威提出天人感应
C.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D.为解决社会矛盾提出知行合一
10 .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统一问题,也是一种和平共处”。以上材料表明我国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是
A.国际社会应该遵循的基本交往准则B.为了防止外国干涉中国内政而实施
C.基于大陆和香港历史、现状的考虑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原则的再体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