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证当时(     
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常立办《唐语林》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酒肆行》
(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两京新记》
A.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D.西市已经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2022-10-15更新 | 245次组卷 | 30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
A.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B.神农氏画像石刻
C.会种植和栽培水稻D.西汉的耧车模型
2021-11-21更新 | 161次组卷 | 29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宋时期人们注重服饰仪表,有“衣裳不知洁,人前满面羞。行时无风采,坐在下行头”的诗文记述;朱熹更指出“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据此可知唐宋时代
A.理学观念影响了生活服饰B.礼仪教养的准则深入人心
C.史料实证可借助诗文记述D.崇尚穿着折射了社会富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这反映出
A.明初中央政府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峰
C.朱元璋勤政务实,行政效率高D.明初社会百废待兴,事物繁多
5 . 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共和立宪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
②“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③“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④“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A.②④③①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7 . 1919年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研究五四运动,从史料价值的角度看,该材料
A.是一面之词,故不可作参考B.是时人之言,故可做参考
C.具明显倾向性,故不可作参考D.是爱国青年之词,故可作参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陈寅恪先生在《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A.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_
B.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C.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D.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2017-10-10更新 | 580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从“天下儒学”转变为“家族儒学”;哲学上从独尊儒家价值走向了儒释道多元文化并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教合一潮流弥漫B.佛教广泛传播
C.政治分裂战乱不休D.士人群体兴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蜀郡长官李冰认为治蜀 的关键在于治水,通过治水解决蜀地的“水沫之害”,关系到老百姓的生计与当地经济发展。李冰深入实地进行考察,根据岷江流域的地形地貌,制定了蜀郡的治水方略。他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之中,构建了以渠首工程为核心,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系统水利枢纽工程,鱼嘴功能是分流,飞沙堰功能是泄洪排沙,宝瓶口功能是控制内江的水量,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者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科学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李冰重视灌溉管理,委派水官经管都江堰,并确立了“一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的维修养护制度,制定了“深沟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

——摘编自凌栋《论李冰文 化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冰治水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李冰治水活动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