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材料二   宋人发明了诸多可以代替人カ、富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人们利用水力进行春难、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在许多磨茶作坊、磨面作坊、纺织作坊、冶炼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宋政府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水磨务”,管理水力机械。甚至有人提出在汴河上设置一百盘水磨、用于手工业生产的计划。

材料三   明代晚期的民窑青花瓷,即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几朝,从这时期装饰题材上来看,几乎每一类题材都有其极为精彩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便是中国明代民窑青花瓷发展最为全面的时期,题材从反映民间市井生活,农人劳作的情景到文人墨客,神仙题材都有,非常丰富。在嘉靖至万历年间,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作为出口最多的产品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陶瓷之都,而外贸的发展则使民窑青花瓷也吸收了许多西洋的文化,创作的作品中既有生活中的鲜活,又有中国传统画的水墨韵味,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产生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种基本形态”分别指什么,分析形成哑铃状”分布态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手工业领域有何突出特点,并归纳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民窑青花瓷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工商业分布图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图

材料三   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绦线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商业概貌的发展和特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工商业分布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的商品种类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
(4)据材料四,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特点。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5)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趋势。
2020-05-2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遭到拒绝后,马嘎尔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1840年,这句话得以应验!

材料二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10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

——马克思于1853年所著《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材料三   “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便知道从前的弓箭刀戟,不能够和外国的洋枪大炮相抵抗,便明白欧美的新文明,的确是比中国的旧文明好得多……中国一般有思想的人,便知道要中国强盛,要中国能够昭雪北京城下之盟的那种大耻辱,事事非仿效外国不可。不但是物质科学要学外国,就是一切政治社会上的事,都要学外国……仿效外国改革政治,成立民主政体……这是中国政治思想上一个最大的变动”。

——孙中山

材料四   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民国时期的“总统府”,现已被建设成中国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这是我国目前最高级别、保存最完好的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嘎尔尼访华时英国正经历着怎样的经济巨变?马嘎尔尼访华的真实目的是什么?“1840年,这句话得以应验”后中国社会性质随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惊心动魄的革命”指什么?材料认为导致这场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革命者在向“文明世界”学习时提出了什么新方案,该方案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
(3)材料三中孙中山“仿效外国改革政治,成立民主政体”集中体现在什么法律文献中?其民主政体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份法律文献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结合材料四,列举近代史上在这里所发生过的反对或摧毁封建统治的除材料二所指事件之外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2019-12-0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当时清政府财政因巨大的赔款陷入严重的困境,兼以官办工业毫无成效,无一不是亏蚀累。它不得不在1895年命令各省督抚对所办局厂“迩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儒以线和国内阶级斗争。不久,它又命令各省设立商务局,主持设厂;发章程,奖励民营,从立法上奖励私人投资设厂。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

材料二 怎样搞工业化是民国南京政府主要思考的问题,工业化的重点一开始就被确定在重工业上。…至于具体操作,最突出的是政府于30年代新纽建了资源委员会,从资源委员会1936年和1937年的实际建设活动来看,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钢铁、冶金、燃料、电力、机械、电器、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其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溯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率先由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时代,是继工业1.0机器代替人工时代、工业2.0的流水线时代、到工业3.0高度自动化时代,又一个新纪元的开始。数据化、智慧化、网络化成为工业4.0的关键词。2014年11月4日,中国首套工业4.0流水线亮相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这标志“中国制造”将逐渐向“中国智造”升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官办和民营工业分别制定了怎样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这些政策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国民政府的工业化政策有哪些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工业4.0时代的有利国内外经济条件。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民国政府,已为军阀所拉制,军阀即利用之结欢于列强,以求自固。而列强亦即利用之,资以大借款,充其军贵,使中国内乱纠缠(纷)不已,以报取利权,各占势力范田。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民族解放之斗争,…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二   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倪势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麝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三   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中共十三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ニ,指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毛泽东所创立的革命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2)材料三中邓小平是怎样认识现阶段中国社会特征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三大在这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有何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三位伟人的理论创新有何相同特点?
6 .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 ,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且法者 ,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

材料四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主张?其主张在19世纪60—90年代是怎样实践的?
(2)材料三中结合所学,“德先生”、“赛先生”两位先生分别是指什么?是在什么时期被请到中国来的?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新特点?
(3)根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其历程有何特点?
2020-05-2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7 . 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隋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二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材料三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明)于慎行《读史漫录》

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隋唐政治制度“大变动”各自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唐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根据其运作程序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中朝、明代阁臣、清朝军机大臣有何相似之处?其职权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不过,汉皇帝更注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给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以前周代的封建国家的面积要少,而且被散置在由国家直接治理的行政区之间。后来,到公元前127年时,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弟子。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三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中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了怎样的制度?带来了什么后果?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指什么?并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018-11-0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1936年8月7日,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召开“五相会议”,制定了《国策基准》这个文件提出:外交与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由此给中国领土主权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制定《国策基准》的目的,并指出1937年日本由此发动的侵华军事行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