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79年10月,重庆钢铁公司大胆突破“钢材是国家统配物资,不能进入市场交易”的思想禁区,成为全国第一家自销钢材的企业。自销钢材使重钢当年就获利1788万元,占到全年利润32.9%。重钢自销行为及实际效果,引起了钢铁企业以及其它行业的连锁反应,国有企业纷纷走向市场。这一做法(     
A.标志着国企改革全面推行B.解决了政企职责不分弊端
C.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 . 1952年.重庆开始酝酿制定第一个地方五年计划,随后边实施、边修改。其具体执行情况如表:
总额实际投资7978.93万元
来源国家财政拨款7170万元,地方财政自筹39万元,企业自筹768万元,农场自筹2.2万元。
类别工业建设城市公用事业文教卫生农业建设建筑企业
占比24.95%39.64%31.84%0.9%2.67%

该计划的实施(     
A.兼顾了国家发展战略与地方实际B.建立了重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
C.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性发展D.改变了东西部经济失衡的状态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迷惘的一代”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前的青年们视“拯救民主”“伸 张正义”“为和平而战”这些口号为自己的理想和使命,积极报名参军。战争结束后,曾让 青年们无比骄傲欧洲的传统文明瞬间崩塌。参战青年发现自己非但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就连过去的工作也已经被没有参加战争的人代替了,城镇和家庭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变得很难适应,社会上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轻视追求高尚情趣等现象也令这一代青年感到迷茫、困惑、无所适从。没有了旧的根基,又没有新的道路引导,他们只能以对主流社会系统“迷失”的外观情绪来抗议社会。但他们在“迷惘”的外表下,在更深的程度上追求个人自由,不轻易向任何人妥协。

——摘编自车继雁《造就“迷惘的一代”:格特鲁德·斯泰因及其作品研究》

材料二   现代中国重要青年运动年表(部分)

名称内容
保家卫国斗争中的青年运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青年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青年指战员占了志愿军部队总数的66% ,战斗连队中青年占80%以上,基层干部大部分是团员,他们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献身精神,为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和平与幸福,作出了重大贡献。
全国青年学雷锋活动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中共中央倡导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各条战线涌现出许许多多雷锋式的集体和个人。
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各地团组织相继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提高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领。
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科研攻关最前沿、抗疫斗争第一线、捍卫国防最前线、基层实践大舞台,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冲得出来、勇挑重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奋斗。

——摘编自黄蓉生《青年学研究》;贺军科《续写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精彩篇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迷惘的一代”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前后西方青年精神世界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共同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埃及商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购买中国货品,再经由亚历山大里亚、迈奥霍穆等港口将其运往罗马。唐代《贞元十道录》记载了自广州出发、经波斯湾到达非洲的航程,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象犀珠宝香药之类”商品数额高达“五十三万有余”,大大超过前代体量。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亲身到访非洲,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于14世纪到访广州、泉州、杭州等地,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今天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出土的大量中国陶瓷、钱币,年代由唐至明,成为中非友好往来的见证。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在农业领域,中国派遣农业技术人员赴非建设经营农场,帮助解决非洲粮食紧缺问题。在工业领域,中国援建的项目针对非洲当地需要,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工期短、投资收回快。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无私支持非洲基建事业。此外,中国还通过派遣教师、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各领域技术能力,中国员工与当地工人同工同酬,“对等上班”,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材料三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援助以追求发展效益为主,兼顾政治、安全等其他 效益。中国与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中非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中非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影视制作、出境旅游、人才交流、学术研讨等领域加深合作,助力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据谷靖《转型背景下的中非关系:新形势、新挑战、新合作》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非交往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非援助的背景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5 . 2018年12月15日《经济日报》刊载了一组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统计图表(


该图表突出反映了(     
A.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进程B.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特色
C.全民攻坚精准扶贫的伟绩D.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早期维新人士马建忠认为“加税乃我固有之权”,崔国因主张“税则为内政,自主之国应自主之”,郑观应进而提出使海关总税务司及各口海关税务司“皆渐易华人,照章办理,……权自我操”。材料表明当时部分国人(     
A.对国家主权有新的认识B.主张利用国际公法捍卫权益
C.意识到列强侵略的本质D.重视利用关税维护经济独立
7 . 明朝藏区政教势力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 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据此分析,“贡回市茶”有利于(     
A.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B.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
C.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D.终结边疆地区对中央的威胁
8 . 东晋初期,南迁侨民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所以不承担赋税徭役。为增加收入,东晋和南朝多次推行“土断”政策,即将侨居人口编入所在州县户籍,承担赋役,并严惩豪门隐匿户口,如会稽大族庾亮就因藏匿千余侨民而被处死。由此可知,“土断”政策(     
A.迟滞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B.刺激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加剧了土著与侨民的矛盾D.强化了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顾炎武在评价东汉制度时指出:“汉人有以郡守之尊称为本朝者……亦谓之郡朝。”《后汉书》亦记载有人威胁郡民戴就诬告其郡守,戴就反驳道:“奈何令臣谤君,子证其父! ”上述观念在当时(     
A.受到选官制度影响B.导致军阀割据形成
C.动摇儒学独尊地位D.成为社会主流认识
10 . 考古工作者在有着“最初的‘中国’”之称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公猪下颌骨(如图),即《周易》记载的象征和平正道的“豮豕之牙”,其两侧各对称倒置3件象征武力的玉钺。据专家考证,这表达的是“修兵弗战”“以德治国”的理念。根据所学知识推断,上述材料最能反映(     
A.孔孟之道由来已久B.文德理念源远流长
C.早期国家业已形成D.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