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衰落B.君主集权的趋势
C.分封制度的成熟D.世袭制度的崩溃
2023-12-06更新 | 167次组卷 | 24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将“天之意”解释为“爱人、利人”,并据此阐发了“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的政治理想。该思想家的这些主张(     
A.体现了儒家对仁政的追求B.顺应了改革变法的趋势
C.带有一定的无为而治色彩D.反映了平民阶级的诉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记载,宋哲宗时为应对极端寒冷的天气,政府将储存的煤炭卖与民众。《宋史》等文献记载表明,煤炭在铸造业、冶铁业等手工业领域,逐渐有取代木柴、木炭的趋势。据此可知,宋代(     
A.煤炭交易市场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B.煤炭开采由官方管控到自由开放
C.煤炭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D.煤炭应用促进了农业文明的转型
4 . 据《高僧传·卷六·慧远》记载,魏晋时期高僧慧远不仅博览贯通儒家六经,而且善于为人解答疑惑,“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昧。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是惑者晓然”。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百姓向往思想自由B.封建正统思想动摇
C.私学发展较为迅速D.佛教的本土化趋势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中国历年GDP(国内生产总值)一览表(单位:亿美元)

195119581962196619691976199220012018
美国380446725856787898461825363377101280204940
中国3285294657567841516488013248134073

——摘编自世界经济信息网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任选一个时期(由表中任何两个相邻或者不相邻的时间点作为起止),概括比较这一时期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6 . 某学者统计研究发现,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口从北宋初期的8.9万人增长到北宋中期的28.57万人,占同时期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从5.4%提升至6.7%。到北宋末期,江南地区的劳动力人口达到32.28万人,占比为6.9%。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A.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逐渐放缓B.北宋初期,江南地区存在着大量隐匿人口
C.北宋中期以后,江南农业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D.北宋末期,江南已成为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2022-05-19更新 | 293次组卷 | 5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朝中后期,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这种现象表明
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B.社会价值观重新整合
C.文学创作呈平民化趋势D.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康有为把孔子说成改革家,怀疑古文献的真实性,在儒家道德的捍卫者眼里不啻是亵渎和异端。叶德辉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即使同情改制的人都难以接受康有为的学说。这可以用来说明(     
A.戊戌变法的失败在所难免B.维新变法运动缺乏阶级基础
C.维新思想动摇了儒学地位D.康有为的主张违背历史趋势
9 . 1963年8月,美、英、苏三国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意在关上其他国家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大门。对此,中国政府指出: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署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是一个愚弄世界人民的大骗局。可见,该条约的签订
A.暴露了美、英、苏垄断核优势的意图
B.有效地防止了核武器的扩散
C.有利于中国研究和发展核能技术
D.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022-06-21更新 | 436次组卷 | 3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2-01-18更新 | 504次组卷 | 20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