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图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德宗时,宰相李实向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权德舆推荐私人,要求录取,权德舆未能满足,李实乃开列名单责令录取,否则就要贬官。这说明唐代科举(     
A.为世家大族所垄断B.无法选拔统治人才
C.本质上服务于相权D.制度设计尚待完善
2023-12-1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隋初,在地方管理上沿用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开皇三年(583),隋文帝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隋文帝的这一举措(     
A.有利于中央集权B.便利了地方割据
C.铲除了豪强地主D.抑制了土地兼并
2023-12-1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这说明(     
A.南北政权紧张对峙B.南朝代表文化正统
C.民族交流融合加强D.服饰生产技术先进
2023-12-1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当时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据此可知(     
A.区域作物交流影响饮食结构B.南方更适合种植小麦
C.北方自然条件相对更为优越D.经济重心已完全南移
2023-12-1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外戚家族的煊赫在汉代特别突出。像西汉之吕氏、霍氏、王氏,东汉之窦氏、邓氏、阎氏、梁氏,都是一旦专权,则子弟亲党布列于朝廷。这种现象(     
A.有利于维系汉朝的统治B.是专制皇权异化的结果
C.根源于宦官专权的政局D.说明女性社会地位优越
2023-12-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汉初沿用秦“半两”钱,货币面文为“半两”(12铢),但实际重量往往只有8铢、4铢,甚至更轻。汉武帝初年,曾经改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铸五铢钱,恢复秦始皇时代货币“重如其文”的制度。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货币贬值严重B.经济控制强化C.开始统一货币D.物价较为稳定
2023-12-1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秦朝,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并且官员调任它职之时,不得携带旧部属吏。这一规定(     
A.根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B.解决了贪污腐败的问题
C.实现了社会的长治久安D.规范了官僚政治的运行
2023-12-1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西周分封,使同族姬姓诸侯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封国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则集中在临近戎狄蛮夷部落的边远地区。这种布局(     
A.重构了政治秩序B.不利于文化交融
C.削弱了宗法关系D.阻碍了经济交流
2023-12-1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周朝统治时期,周天子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上天付给他土地和人民,因此得行施所有权。这种理论(     
A.推动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B.受儒家“天命”观的影响
C.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法性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023-12-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已知的“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何尊”底铸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译文:周武王攻克了大国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注:何尊,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
《尚书》: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译文:皇天将中国(天子所在的都城及附近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


注:《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为孔子编订的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材料二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传正义》

材料三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先秦时期,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何尊”和《尚书》的史料类型,并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中国”一词来源问题上的价值。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中国”与“华夏”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比较。
2023-12-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