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在这次事变(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心任务是:抓住广大的群众对于国民党的失望与愤怒而组织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消灭国民党统治的争斗……领导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侵略。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材料二   19358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指出:“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摘编自《八一宣言》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中国共产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快我国的工业化步伐时,中国的工业化条件并不是很好,存在着不少困难。就有利的条件来说,中国共产党结束了中国100余年来的政治腐败、遭受侵略、社会动荡的惨痛局面,建立了一个独立统一的现代民主国家。如果说中国工业化的有利条件是中国共产党依靠主观能动性创造的,那么不利的条件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短期内仅靠主观努力是难以消除的……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难以避免出现曲折起伏,从而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难度。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抗日方针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化建设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8年,钱玄同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发表在《新青年》上。文中指出汉字在学与用上诸多缺陷,并说汉字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他主张先废除汉字。陈独秀赞同其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的方案。鲁迅认为人类未来最终会使用同一种共同语言,当前文字简化与拼音化是为之后世界语的使用提供基础与准备。他的《阿Q正传》中主人公的命名上出现字母的使用,是对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回应。然而,作家巴金在他的《病中集·汉字改革》一文中指出:“我年轻的时候思想偏激,曾经主张烧毁所有的线装书,今天回想起来实在可笑。”如果汉字走向拼音化,“这样我们连李白、杜甫也要丢掉了。”这种充满历史感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值得我们深思。

——摘编自刘婷《时代的神智—汉字形与意的思辨》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字拼音化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政治上“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专政”;在经济上是“把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大资本大企业收归国家经营,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同时保存一般的私人资本主义的企业,并不废除富农经济”。毛泽东的这些思想(     
A.致力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B.反映出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
C.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具体化D.体现出打倒国民党解放全中国的决心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为鸦片战争后的部分著作及其相关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康輶纪行》全面考查了西藏的情况,对英法等国的情况及从印度、尼泊尔等国入藏的交通作了记述,揭露了英国对西藏地区的侵略野心
《朔方备乘》考察北方强国俄罗斯及中俄关系,辨明了中俄边界的模糊问题
《合省国说》对美国以民意为重、总统受宪法约束的制度大加赞赏
《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
A.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共识B.夷夏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西学传播顺应了维新的需要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创新部)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
阿史那毗伽特勤(东突厥汗国首领)墓志“知中国有圣,乃率部帐,翻然改图,弃韦毳于遐庭,归礼让之淳化”“夷夏以安”
俾失十囊(西突厥首领)墓志作镇西土,观光北阙,藩屏天子
唐故桂州刺史孙府君墓志虽越微地偏,而朝命寄切,临存未几,风政载扬,宁壹十连,清变远俗,福润零桂
墓志是浓缩的人物传记。下表是出土的部分唐代墓志。上述墓志反映出(     
A.唐代边疆治理体系不断完善B.边地与中原政权的隔阂已消除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D.盛唐保障了边疆地区长治久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按照共产国际的思维逻辑,工人成分的党员,就具有无产阶级思想;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的党员就具有农民意识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如果按照这种出身决定思想的固化模式发展党员,将自身发展组织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大城市和工业中心这些狭小地带,就无法将党建设成为群众性的大党,也就无法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不拘泥于教条主义的束缚,得出了关于党的建设的正确结论。以下地点与解决这一问题直接相关的是(     
A.湖北汉口B.河北平山C.福建上杭D.陕西延安
7 .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地相提并论。”这段描述(     
A.指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B.彰显了工业化完成后的自信
C.完全扭曲了清朝的真实情况D.一定程度揭示了清朝的危机
8 . 李贽提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这表明,李贽主张(     
A.追求人人平等B.全面否定儒学C.批判君主专制D.挑战传统权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大汶口文化晚期,安徽淮河流域遗址数量显著增加,人口规模较早中期明显扩大,有的聚落已达400多人;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遗址数量增加到110余处,遗址规模和人口数量进一步扩大。由此可推知, 当时(       
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起来B.王权辐射的范围不断扩展
C.早期国家形态日益明显D.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
10 . 1922年12月31日,爱因斯坦来到了中国上海。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爱因斯坦对中国有了更深的认知。他认为中国不会就此沦为“歹人”的笼中之囚,最后中国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爱因斯坦在中国期间可能亲眼见到的是(     
A.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B.知识分子购买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C.国民党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国民革命军击溃孙传芳的主力成功进占上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