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现了丰富的海、陆动物遗存,还发现了稻、粟、黍谷物及陶片的印痕。在遗址呈现的史前聚落中,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清晰。据此可知,当时的先民(     
A.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B.具有多样化的生计模式
C.开发利用海洋优势资源D.已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2 . 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河姆渡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身着棉衣御寒B.用甲骨文记事C.人工栽种水稻D.普遍使用铁器
2024-01-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炭化鸟形木雕(如图,亦称“太阳鸟”)出土于沈阳新乐遗址,经碳—14年代测定,距今约7000年,出于火灾的原因,其出土时已炭化,并断成三截。但木雕纹饰精美,全身双面雕刻,刀法娴熟流畅,其形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鹏鸟。这反映了(  )
A.新乐先民能够制取并保留火种B.该木雕主要应用于宗教和祭祀活动
C.新乐先民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D.新乐文化时期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
2023-12-0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A.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B.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文明进步
C.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D.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2023-11-16更新 | 29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良渚文化因1936年首次在浙江良渚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为良渚文化。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2019年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关于良渚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A.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B.社会贫富分化尚未出现
C.以“蛋壳陶”为代表器物D.出现大的祭坛和神庙
6 . 炭化鸟形木雕(如图,亦称“太阳鸟”)出土于沈阳新乐遗址,经碳—14年代测定,距今约7000年,出于火灾的原因,其出土时已炭化,并断成三截。但木雕纹饰精美,全身双面雕刻,刀法娴熟流畅,其形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鹏鸟。这反映了(  )
   
A.新乐先民能够制取并保留火种B.该木雕主要应用于宗教和祭祀活动
C.新乐先民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D.新乐文化时期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
7 . 下图为福建莆田木兰溪流域考古调查重要发现示意图。据此可推知,该地区(     
A.青铜农具广泛使用B.古人类活动较频繁
C.曾为闽越文化中心D.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2023-03-07更新 | 408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福建昙石山文化各遗址有厚达几米的贝壳堆积层,以及石镞、骨镞、鱼骨叉、石网坠、石矛等。它以闽江下游为中心,分布于福建东部沿海。与该文化同期的台湾圆山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制相近的上述物品。由此可以推断(     
A.圆山文化延伸了昙石山文化B.台湾本岛原住民均来自大陆
C.两文化间产生过交流与传播D.二者同属于早期的农耕文明
2023-02-12更新 | 355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某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存有稻谷、玉器、刻纹黑陶、竹编器物、丝麻织品等。该文化最有可能是(     )
A.大汶口文化B.良渚文化C.龙山文化D.仰韶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良渚文化中的大型墓葬随葬品丰富,有制作精良的玉器;小型墓葬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的用品陶器等。这反映出当时已经出现(     
A.发达的社会分工B.明显的阶级分化
C.完备的国家形态D.尖锐的社会矛盾
2022-11-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会考)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