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高庙遗址主体遗存属新石器时代,为典型的贝丘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少量的玉器,6千余种水陆生动物遗存,以及包括白陶在内的表现宗教题材的精美陶器。以白陶为指征的文化因素从沅水山地起源,向外传播、扩散,影响到淮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对我国史前及后世精神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出土陶器上的以獠牙兽面、凤鸟、八角星和太阳为主要母题的戳刻纹饰图案,是我国史前人类的艺术经典和思想宝库,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艺术高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构成具有重要价值;高庙文化分布于河谷和平原山前地带,是长江中游史前农耕社会饭稻羹鱼的典型代表,为考察我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

——摘编自俞慧友《高庙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重要遗址之一》

材料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涪江流域遂宁段和涪江流域绵阳段发现2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发现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等数百件典型的石制品。此外,遗址也发现了数十件动物化石,初步判断有底、牛、马等大中型草食类动物。“⋯⋯桃花河遗址面积大、发现遗物多、密度高,应该属于基本营地或中心营地⋯⋯”工具多以砾石或断块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加工,多见单边、单向修理,整体上属于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范畴。

——摘编自周洪双《新发现填补成都平原旧石器时代空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掘高庙遗址的史料价值,并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性建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区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距今约9000至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和陶器,如河南关家遗址的此类遗存,陶器出土最多,罐、钵等器形常见,形制如图1、图2等。这显示裴李岗文化(       

图1绳纹陶角把罐             图2红褐陶三足钵
A.以彩陶普遍制作为特征B.进入了文明社会
C.是史前中原代表性文化D.发展出龙山文化
2024-02-04更新 | 276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新石器时代,江淮地区用玉器随葬比较常见,玉器中除珠、管、饰外,镯、环、璜、玦较多,此外还有鱼、龙、鹰等特殊器形。在凌家滩、薛家岗遗址中出土大量玉器,其墓葬中存在随葬用玉不等的现象。据此可知(       
A.崇玉佩玉葬玉深受先民喜爱B.江淮玉器制作技艺领先其他地区
C.新的社会行为规范正在形成D.遗址应处于早期奴隶制国家时代
2024-02-03更新 | 297次组卷 | 6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西专用)
4 . 位于河南中部的舞阳贾湖遗址是一处距今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遗址中出土了多件石器、陶器、骨器,其中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的笛子。结合图文材料可以得出,该遗址的考古发现(     

①说明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状况②证明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
③印证当时出现了成熟的文字④反映先民已有精神生活追求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4-02-01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日新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良渚文化大墓玉琮、玉钺上的神人兽面纹形象生动、造型突出,晚于它的中原龙山文化的玉琮、石琮一般形体矮小、纹饰简单,较少带有神权色彩。陶寺文化的玉钺不仅为素面,更是创新出多璜联璧、组合头饰等新的象征物以凝聚族群。这反映出(     
A.多元一体格局逐步形成B.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
C.文明发展的日益理性化D.南北方手工业差异明显
2024-01-31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玉器经历了从早期的个体装饰品向晚期祭祀用品与首领饰物的转变,其大小、形制在晚期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大型玉器以及大量随葬的玉器组合。这说明当时(     
A.宗教祭祀主宰生活B.公共权力逐渐集中
C.玉器使用逐渐普遍D.手工技术日益提升
2024-01-30更新 | 218次组卷 | 6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西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最新考古研究发现: “红山文化早期的彩陶器无论颜色、纹样及施纹风格,均与中原地区后同一期文化有较密切的关联;红山文化中期的彩陶图案吸收了庙底沟文化彩陶图案中的弧边三角纹、窝纹;红山文化晚期的勾连纹和磨光黑陶则来源于大汶口文化一期”。这说明(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国家初始形态具备
C.贫富差距日益扩大D.区域文明存在交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仰韶文化中期的阎村类型分布在河南省的中西部,以出土专门烧制用作二次葬葬具的“伊川缸”而著名。汝州洪山庙遗址有大型的集体二次葬发现,葬具上饰有面具、动物、植物、天体(日月)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形象。以上史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等级制度的出现B.原始宗教的形成C.手工业比较发达D.生产生活的面貌
9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如出现社会分工;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A.北京山顶洞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B.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山西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D.河南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是(       
A.龙山文化B.良渚文化C.二里头文化D.仰韶文化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