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较高级的耒耜或者犁耕的出现,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由此形成父系大家庭。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材料二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为止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这个过程是逐渐进行的……

——摘编自【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据材料一归纳当时家庭组织形式的变化及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以中华文明为例概述“共产制家庭公社”是如何迈入阶级社会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商周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

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   我国夏、商、西周三代因已经出现凌驾于社会各阶层之上的公共权力机构,而被学者划入文明社会的范畴。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人们仍然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各种“族”的网络中;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相互支撑并往往是融为一体的;作为成熟国家标志的地域组织并没有建立,或者仅仅在周朝后期有些萌芽。因此,学者多称这一阶段的国家为“早期国家”,以与战国以后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国家区别开来。

——沈长云《上古史探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说明西周符合早期国家特征的具体表现。
2024-01-31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据此标准,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的历史。据此标准,中国最早的文明出现在哪个时期?(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2023-11-0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时期,邦国内部血缘关系很大,各邦各族采取同族人聚居的单纯组织方式,这种聚居方式凝聚成一股邦族延续生存的强烈自我意识。受血缘关系的影响,不同邦族间会产生很难消弭的文化心理隔阂,此疆彼界,互不相容,不同邦族间也会由于各种原因组成各种联合,但只限于外部联合,很难使各自的势力深入对方组织内部。作为基本的存在单位,各邦各族仍是独立的单元,因此,各邦各族独立自存又难于相互接容,致使邦国林立的局面长期存在而难以结束。

——摘编自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

材料二   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个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从周感超越了之前的“我族”心理与认知。或者说,周朝所建立的“单血缘支配的社会”超越了每一个族群中血缘组织的力量,以分封制的形式贯彻了王权政治至高无上的理念。正是在这种统一政治认同下,每一个血缘邦族的“小我”力量弱化,一个政治体推动的“华夏”建立起来。

——摘编自乔传宁《周秦时代政治变革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基于宗法分封制向君主集权制转变的线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时期国家形态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影响。
2023-12-06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二   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氏族内部则分为富裕贵族和贫困普通成员两个集团。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由于氏族部落战争的频繁,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剧。随着氏族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以及部落战争的激烈,作为阶级统治和扩大战争的工具的国家应运而生。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家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什么?
2023-10-1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6 .
(1)阅读下列商、西周两个世系表,指出西周权力继承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简单评价这种变化。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2)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实行的一种什么制度?简单评价这一制度。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3)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特点。
2023-09-0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的文明之一……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了距今10000年前后栽培的和黍。此外,浙江上山、湖南玉蜂岩也出土了距今10000年左右栽培的稻。这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力提高,人们过着定居生活。距今约5300年前的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了祭坛、积石壕、神庙、玉器等: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良绪遗址和陶寺遗址都发现了大型都邑、宫殿和权贵阶层的大墓,这表明当时社会分层和分化加剧。约4000年前,二里头遗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由古国文明向王国文明过渡。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等区域由于洪涝和地下水位的上升等环境变化,农业遭受严重打击,文化和社会转向衰落,本区域的文明进程出现挫折,转而纳入以中原地区王朝为中心的文明一体化进程。约3000年前,西周王朝封邦建国,加强了对王微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中原王朝统治得以巩固。

——摘编自王巍《中华文明奠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始社会时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奴隶社会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因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曹大为《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材料二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一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材料一反映了妇女们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述其变化的表现。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以中华文明为例概述“共产制家庭公社”是如何迈入阶级社会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帝时期是中国从原始时代到上古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尚未形成国家,也不是部落联盟,而是“部落联合体”或“酋邦”,并产生了一个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它代表整个部落联合体的利益和秩序,其首领被称为帝或后。部族对部族的统治是血缘对血缘的统治,但是各部族往往相对地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之内,因而这种统治也具有一定的地缘成分。相传,颛顼时期“绝地天通”,禁止民间的通灵者随意与天神沟通,改为由专门的祭祀官员负责与天神的沟通。

——摘编自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

材料二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改善和创新,初期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以宗法制为根本,多数诸侯国都分封给同姓的家人,少数分给功臣和其他诸侯国的后人,由此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政策局面,更好地统治了西周初期的王室体系,实行井田制以促进奴隶社会的发展,创造礼乐制来维系阶级礼仪规范。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帝时期作为过渡阶段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对夏商制度继承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这种继承与发展的意义。
10 . 历史学界关于夏仍有争论,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推动中华早期文明的探索不断深入。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与西辽河考古学文化年表

年代(距今) 地区长江上游黄河上游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西辽河
5800—5300
5300—4700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小河沿文化
4700—4300庙底沟二期文化
4300—3800宝墩文化齐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后石家河文化钱山漾广富林类型雪山二期文化
3800—3500三星堆文化寺洼文化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马桥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
二里岗文化

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的聚落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宫殿区(约12万平方米)出现纵横交错的大路,兴建起了大型宫室建筑。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了并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

——摘编自许宏《最早的中国》

材料三   中国考古学因重建古史而起。殷墟使用甲骨为材料占卜,得以保存。二里头时期应该是有文字的,但如果是竹筒木牍或帛书,很难保存三千年。所以,当考古学家在历史记忆中夏的时空范围二里头时,争论无可避免。

——摘编自孙庆伟《追迹三代》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黄河流域哪些考古文化遗存与二里头文化存在文化传承?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特征。
(2)据材料三,指出重建二里头文化的重要依据。进一步科学解读二里头文化,还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