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距今6000多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一座墓葬中由蚌壳堆出的龙的形象;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凌家滩文化中都出土了身体呈C型的玉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001年,山西襄汾陶寺发掘出了南墙、东墙,这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之一。城内外发现了大型“王墓”、礼乐重器及高等级的夯土建筑。陶寺遗址的发现说明(     
A.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长江流域向阶级社会发展
C.贫富分化加剧的发展趋势D.复杂化社会组织可能存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聚落级差”是指不同聚落之间规模及发展水平的差异。良渚文化中,余杭地区以莫角山巨型台基为中心的聚落,在礼制设施和高规格墓葬的数量与尺度上远超越其他,形成明显聚落级差,且呈现扩大化趋势。这体现了(     
A.良渚文化领先于其他文化B.早期城市的萌芽正在孕育
C.良渚文化区域性联系加强D.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4 . 下表是我国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情况简介。由此推知,这些文化遗存(     

遗址

简介

陶寺遗址

包括大城、小城和宫城

良渚遗址

自内向外依次为莫角山、内城与外城。城内的莫角山为一处人工营建的长方形土台

瓦店遗址

面积达百万平方米以上。在其西北台地环壕内中部发现两处东西相对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其中居东那的一处,埋有人牲遗核数具和动物骨骼数具

A.呈现出多元一体趋势B.凸显出早期国家特征
C.源于商业发展的推动D.具有明显的礼制色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为公元前3000~前2500年我国文化发展形势图。这主要反映了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华夏认同观念产生D.南北文化均衡发展
2022-02-02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列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源头曾是满天星斗般地分散在中华大地上
B.中华文明的源头呈现多元分布的态势或格局
C.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的特征和作用是相同的
D.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之间就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
7 .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文物显示,各地生产水平没有明显区别:进入仰韶、大汶口文化时期,不论遗址分布密度,还是文化发展水平,长江黄河中下游明显高于外围地区。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文明发展格局凸显B.区域经济联系弱化
C.大一统的局面形成D.生产技术发生质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新石器早、中期墓葬中的随葬品,大多是墓主人生前的“私人”用品,而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则出现了不同规格的墓葬形制,随葬品数量不等,甚至出现象牙和玉料等彰显墓主人身份的物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礼制观念萌发B.手工业技术高超
C.国家形态初具D.血缘氏族被打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到了有巢氏(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出现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分工的发展B.农业畜牧业产生
C.生产效率的提高D.私有制逐渐产生
2022-07-27更新 | 34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在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住所和贮藏坑大多是分立的,用于存放东西的灰坑处于住所之外;而在后期,贮藏室往往置于卧室的内侧或下方,得到严密的保护。这一变化体现了
A.天下为公B.父权至上C.货力为己D.宗法形成
2022-05-07更新 | 894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汇编—专题01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