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墓葬中并无葬具,而中、晚期墓葬发生了变化。大墓不但规模大,且常有木椁葬具,随葬品丰富精美,小墓墓坑窄小,有的仅随葬一件陶鼎。由此说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A.建立了国家的雏形B.出现贫富分化
C.生产力水平提高D.产生了私有制
2 .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里,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里,社会贫富与不平等出现,大汶口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也已经产生。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制度的完善B.生产力的发展
C.思想文化的进步D.阶级分化明显
3 . 旧石器时代盛行打制石器,如砍砸器、刮削器等,新石器时代盛行磨制石器,常见的有斧、刀、镰、犁等。这变化反映了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A.早期生产工具受自然条件限制B.早期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C.早期农业生产工具已发展成熟D.早期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时间较早的遗址内除了大型房舍外,鲜少有其他类型的建筑。但是,时间较晚的遗址内除了大型房舍外,还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时间越晚,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原始社会解体B.私有财产制萌芽C.部落联盟出现D.财产公有制强化
5 .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南北各地都出现了在村落周围修建墙沟和围墙的设防村赛,即环墙聚落。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围墙的墙体变得愈加巩固,城乡分化更趋明显,环墙聚落逐渐向早期城市过渡。这变化
A.预示着国家文明时代即将到来B.反映出社会贫富差距日渐缩小
C.显示了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D.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6 . 下表所示为某校高一年级历史活动课上各组同学收例的史料搜集清单。据此可知,这次活动
索材任务说明
甲组半坡彩陶通过搜集陕西半坡遗址出上的彩陶上的图案,探究半坡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乙组玉蜻岩遗址的石器搜集湖南玉蜻岩洞穴遗址出土的石器类型,探讨其与稻作农业的关系
丙组红山文化临弗搜集辽河流域诸定居村落遗址的欣弗形制示意图。探讨古人类的精神生活变化轨迹
丁组三星堆的金器和玉器搜集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不同造型的器具,对其实用性和艺术性展开探讨

A.旧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B.中华文明的多源性特征
C.阶级分化和国家的产生D.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2021-11-0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7 . 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有其他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较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此变化,以下说明最为适当的是
A.原始社会解体B.私有财产制萌芽C.族长权威萎缩D.财产公有制强化
8 . 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它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越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若干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对此变化,解释最为适当的是
A.族长权威的萎缩B.族长权威的扩张
C.财产公有制强化D.私有财产制萌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墓葬中并无葬具,而中、晚期墓葬发生了变化。大墓不但规模大,且常有木椁葬具,随葬品丰富精美,如有洁净的白陶、乌黑而略带光泽的黑陶和优雅的彩陶,还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仅随葬1件陶鼎。由此说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①创建了国家的雏形   ②出现贫富分化   ③生产力水平提高   ④产生了私有制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陶寺遗址发掘的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这种规格的墓葬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这说明本时期
A.黄河中游成为文化中心B.手工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C.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生产分工日趋精密细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