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据表中的记载,可以认定的事实是(     

记载

出处

禹传益……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益让帝禹之子启。《史记》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孟子》
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
A.禅让制得以完善B.中央集权制确立C.启武力夺取王位D.家天下局面开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以及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这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A.专制王权兴起B.青铜制造开始C.礼乐制度确立D.文明逐渐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社会的解体B.人性的退化C.国家的建立D.私有制的产生
2022-10-20更新 | 248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居家学习检测历史试题
4 . 关于禹死后的权力继承,有不同的说法。《史记》记载禹晚年将王位禅让于益,“启(禹之子)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成书于战国的《竹书纪年》则记载禹传王位于启,“益干启位,启杀之”。要对这两则史料进行辨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竹书纪年》的时间比《史记》早,其说法更可信
B.《史记》的内容都按照儒家思想修改过,不真实
C.《竹书纪年》在宋代散佚后重新搜集整理,不可信
D.需要搜集更多的史料,与这两则史料进行比较研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局面。在政治制度上体现为(     
A.实行禅让制B.国事由占卜决定C.实行分封制D.实行王位世袭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禹废除家天下政治制度
C.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D.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
2022-09-05更新 | 737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三星堆文化的陶器极具地域特点,但大量青铜器、玉石器出土后我们看到来自周边的各种文化因素,有长江中游的、长江下游的、甘青地区的,占比最大的仍然是中原地区夏商文化,即便三星堆最具特色的神像和面具仍然可以在长江、黄河流域古文化中找到溯源。材料表明(     
A.四川地区文明先进B.不同文明的交流
C.我国文明多元一体D.文明的多样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关于启的继位,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史记·夏本纪》写道:“益 (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战国策》《史记》均是纪传体通史B.禹传位于启的继位方式符合禅让制
C.《战国策》编纂相对早,记载更真实D.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转变的过程曲折
9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       
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B.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
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D.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
2022-04-22更新 | 1595次组卷 | 26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的诞生D.世袭制的确立
2022-04-02更新 | 259次组卷 | 20卷引用: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