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角度春秋改革战国变法
背景政治上:
____衰微,礼崩乐坏
___________制遭到破坏
(3)国家分裂,列国纷争,争霸、兼并战争激烈;
经济上:
(1)铁犁牛耕→_______发展,______逐步瓦解
(2)新兴____阶级和自耕农兴起,士阶层崛起为各诸侯国所用;
思想上:
百家争鸣,诸子学说(以______思想为主)为各国改革变法提供思想武器
主要变革⑴齐国管仲改革(齐桓公改革)
⑵晋文公改革
⑶楚庄王改革
⑷吴王阖闾改革
⑸越王勾践改革
⑴燕国乐毅改革
⑵齐国邹忌改革
⑶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⑷韩国申不害改革
⑸魏国李悝变法
⑹楚国吴起变法
⑺秦国商鞅变法
作用意义⑴政治上:
①稳定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②实现富国强兵,增强国力,为争霸奠基(创造条件);
⑵经济上:
①增加国君收入;
②调整生产关系,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⑴政治上:
①革除弊政,巩固统治
②实现_______,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③打击旧贵族,加强________
④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____制向______制过渡);
⑵经济上,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⑶文化上,往往实行文化高压政策;
⑷其他:法治精神,凝聚和激发社会创造力,为统一
奠基,等等

2022-12-1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笔记02先秦文明:东周列国、春秋战国-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末复习必备笔记(统编版)
2 . 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时间和背景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从经济、军事和政治上思考)
(3)商鞅变法有什么影响?
2021-11-17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问题导学-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夏朝,便有了连坐制的雏形。据《尚书》记载,被后人称颂为贤君的夏启和商汤在出征之前的训词中威胁部下,警告他们如果在战争中不听从命令,就会将犯者连同其子一并处死,这是族刑在立法上最早的记载。到了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商鞅主持建立了一套更加严密的“连坐制”。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正是连坐制度将秦国打造成部了一个绝对掌控在君主手中的社会,国家意志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商鞅设定的法律如同文一只大网,把整个社会牢牢罩住。连坐制度与宗法制度相伴整个封建文明始终,共同调整维护了几千年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朱永昌《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等


(1)概括商鞅推行什伍连坐制的背景。
(2)指出商鞅推行的什伍连坐制的特点。
2022-02-12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出现大变动和大分化,各种政治力量推出自己的思想家作为代言人;同时,七国争雄,各诸侯国招贤纳士,养士之风盛行,出现人才流动的局面,促进了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白毅《中国古代教育史概要》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军连破魏军,威震中原;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县制,加强了国君的力量。

——摘编自何兹全《何兹全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违反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思想领域形成的局面,并概括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各诸侯国变法的目的,并概括秦国变法的作用。
(3)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国的祖先活跃在汗水、渭水之间(今甘肃天水和陕西宝鸡一带),经常与西方的戎族发生战争。商鞅曾评价说:“始秦戎狄之救,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吕氏春秋·高义》载:“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忍。”在那些中原诸侯眼中,秦国与“夷狄”并无二致。秦孝公在回顾此前秦国历史时,对此深感耻辱,发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感叹。

汉初儒生贾谊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称商鞅变法后“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进行社会风俗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和司马迁评价商鞅社会风俗改革的不同,并分析其共同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