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春秋前期,鲁国大夫季氏和叔孙氏一度掌握鲁国政权。春秋后期,季氏的家臣南蒯、叔孙氏的家臣阳虎起来反对家主,并掌握了鲁国政权,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这些史实反映了(       

A.分封制的逐步瓦解B.爵位继承制被破坏
C.周天子的权势衰微D.霸权更迭较为频繁
2 . 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指出:“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这表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君主专制制度建立B.尚未普遍建成中央集权制度
C.国家体制尚未健全D.分权与制衡的基本政治运行机制发挥作用
2023-06-1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春秋时期,诸侯国君朝觐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中小侯国“聘问”霸君的事例却很多。例如,鲁国“聘问”晋君12次、楚君1次。公元前545年,齐、陈、蔡、燕等国国君曾共同“聘问”晋平公。由此可知(     
A.传统政治秩序渐趋瓦解B.诸侯争霸现象严重
C.宗法血缘关系受到冲击D.晋国实力最为强大
4 . 公元前546年,宋国倡议“兵”,十四国会盟于宋都商丘,规定“晋、楚之从,交相见也”。晋、楚达成协议后,双方四十年没有发生冲突。弥兵会盟(     
A.有助于中原地区稳定B.确立了宋的霸主地位
C.根植于宗法制的传统D.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春秋时期,因贵族之间政治斗争导致的逃离本国远走异乡的“出奔”成为普遍现象。春秋前期出奔者多为王室和公室成员,基本是因为“庶孽之乱”;中期,因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骤然剧增;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这表明(     
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B.等级界限日益模糊
C.社会矛盾不断激化D.权力中心逐渐下移
2023-04-30更新 | 1009次组卷 | 1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成为霸主们竞相揭起的旗帜,孔子常发“复周”之论;战国时《尚书·大禹谟》托名夏禹“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这反映出当时社会(     
A.向往政治统一与稳定B.处于专制集权萌芽阶段
C.宗法分封体制趋于崩溃D.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下图可知,春秋时期(     

A.诸侯国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
B.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
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社会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
8 . 西周时期“封人”是中央之官,负责沟封疆界,并兼及祭祀、宾客、会盟等诸事项。到了春秋时期,“封人”多设在诸侯国,且前面冠以地名,变成了守疆之官,常受列国君主的宠嘉和重视。“封人”职责的变化反映了(       
A.地方治理走向成熟B.疆域观念渐趋强化
C.权力下移趋势加强D.华夏认同不断发展
2023-03-10更新 | 446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齐桓公重用管仲,晋惠公及晋文公重用宦者履鞮,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这反映出,春秋霸主(     
A.扩充人力财力B.摆脱宗法束缚
C.推动统一进程D.权力渐趋集中
2023-03-02更新 | 223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表为《春秋》所载四类会盟活动统计简表(单位:次)。
隐公桓公庄公悯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哀公总计
天子与诸侯611111111
诸侯与诸侯8841248366357
诸侯与卿大夫243583151414560
卿大夫与卿大夫131341010931
总计1112726141523313118159
春秋时期的会盟活动反映了(       
A.传统宗法制度的式微B.周天子统治尚能维系
C.儒家的政治功能凸显D.争霸战争的社会现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