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须通过帮助天子树立威望,打击不臣服的四夷,才能震慑和威服诸侯;战国时期,各国的战争动员已很少使用“勤王”“救危扶贫”等道义性宣传。这一变化反映了(     
A.兼并战争的频发B.礼乐秩序的解体C.华夏认同的强化D.地主阶级的崛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人口构成远较前代要复杂得多。这一状况说明
A.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正孕育
C.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D.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
2022-05-26更新 | 883次组卷 | 19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春秋前期,盟誓(结盟立约)是诸侯之间实现互信的重要方式;春秋中后期,质子(将王子或世子派到他国做人质)作为盟誓的补充大量出现;战国时期,起到事实作用的盟誓寥寥无几,质子成为国家间邦交的重要手段。这表明
A.社会伦理由血缘纽带转向契约纽带B.传统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逐渐式微
C.儒学调和社会矛盾的功能逐渐增强D.以信义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得到重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