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出现大变动和大分化,各种政治力量推出自己的思想家作为代言人;同时,七国争雄,各诸侯国招贤纳士,养士之风盛行,出现人才流动的局面,促进了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白毅《中国古代教育史概要》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军连破魏军,威震中原;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县制,加强了国君的力量。

——摘编自何兹全《何兹全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违反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思想领域形成的局面,并概括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各诸侯国变法的目的,并概括秦国变法的作用。
(3)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022-06-09更新 | 7614次组卷 | 5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湖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为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纯粹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是国家本位,而不必是王家本位。他们抑制私门是想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为一体以谋全国的富强,人民虽然受着严刑的压迫以为国家服役,但不必一定为一人一姓服役,因而人民的利益也并未全被抹杀,人民的大部分确实是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商君正是这种法家的成功的代表。

——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并说明董仲舒的基本态度及意图。
(2)据材料二,简析商鞅的历史贡献。综合材料,指出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4 . 对于商鞅变法,《史记·商君列传》和《资治通鉴·卷二》都做了很清晰的记叙,两位史学家对商鞅变法有各自的取舍标准,文末都发表了自己的评论。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为相十年,秦人多怨。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者对商鞅及变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可能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商鞅等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变法一定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
C.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D.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
2021-02-02更新 | 516次组卷 | 23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近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国家按照军功大小封爵赐田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7 . 公元前361年商鞅人秦,曾多次求见秦孝公。前两次求见时,商鞅大谈“帝道”“王道"治国理论,孝公对他所言无兴趣;第三、四次,商鞅“说公以霸道",君臣投机,“语数日不厌”。孝公对商鞅所言态度转变是因为
A.“帝道”主张仁义治天下不切实际B.“王道”主张无为而治难以见成效
C.“霸道”学说是当时主流正统思想D.“霸道”符合秦对时代挑战的回应
8 . 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商君书》

材料二   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   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和影响。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
2020-10-13更新 | 527次组卷 | 1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秦国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下列属于“秦国新法”内容的是
A.土地私有B.建立郡县制C.说汉话D.施行“尊王攘夷”
10 .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T列材料:

材料一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自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李悝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的变革导致用人方式发生的变化。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顺应了这一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两人的政治主张。结合商鞅变法,说明他们主张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