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国与三晋壤地相接,接触多。三晋之人在秦国出仕者不在少数,如张仪、范雎等。三晋学风多尚功利实务,与秦俗易于相得。如秦在政治制度上受三晋影响,其.国家组织设置大致仿照魏国。故秦受三晋文化影响甚于宗周文化。

材料二   变法前,商鞅与甘龙、杜挚的辩论,不仅是统治阶级中的派别之争,也是以三晋为代表的西土文化与以齐鲁为代表的东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从中可见秦人选择文明的路径。秦孝公最终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可见时势已不允许把以彻底改进社会、人生为目的的齐鲁之学作为治国之指导思想,而将目光仅限于一国,仅以谋国家富强为基准的三晋之学将被历史选择。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为田开阡陌封疆”“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平斗桶权衡丈尺”。商鞅变法将社会引向一个统治残酷、愚昧单调、军事色彩浓厚的专制社会结构中。秦文化中固有的弱点使商鞅变法只能于短期内取得国富民强的效果,但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志飞《商鞅变法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国受三晋文化影响较大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列举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
3 . 从分析的结果来看,下列哪一现象最有可能成为商鞅变法推行“郡县制”的原因
A.“诸侯朝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B.“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2020-05-2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完成:
(1)韩非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