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春秋时期,贵族阶层内部衍生出一种通过熟读古典文本,掌握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的言谈方式;平民则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提出建议、评论政治。这种差异(     
A.推动此时思想文化开始转型B.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C.体现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D.反映贵族的没落与平民的进取
2023-03-17更新 | 681次组卷 | 9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先秦时期的部分家训内容,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周文王在临终遗嘱上,告诫武王遵循“中道”,称王天下,使“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
周成王在册封蔡仲时训勉说,要“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雄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
孔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A.体现了贵族政治制度的特点B.孝道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C.以维护统治秩序为根本目的D.家训折射出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
3 . 田氏代齐后,齐国将宫城从大城内迁到小城,并同时兴建一座学宫,因地处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几乎各个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如孟子、荀子等。据此可以推断齐国
A.基本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目的B.开始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格局
C.力图实现统一天下政治目标D.竭力引导“百家争鸣”方向
4 . 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被游离出来。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旨在说明(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百家争鸣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C.礼崩乐坏的时代变化推动了士的崛起D.士再就业的压力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022-05-10更新 | 249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人物的活动事迹,据表可知
人物国别活动事迹
子夏晋国人孔子弟子,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
李悝魏国人子夏弟子,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乐羊宋国人魏国国相的门客,后成为魏国名将
吴起卫国人弃儒学兵,指挥魏军屡次败秦,被视为兵家代表人物

A.社会主流思想变化迅速B.儒学成为各家思想来源
C.百家争鸣中有共通之处D.魏国注重招揽各方人才
2022-04-16更新 | 374次组卷 | 10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下表为诸子的部分政见,据此可知,诸子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管子。霸言》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庄子·天下》
隆一而治,二而乱《荀子·致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
A.主张君权至上B.倡导家国一体C.推崇权力一元D.强调政治伦理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蕴育出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海纳百川,活跃开放;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忧国忧民,居安思危;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等,这些文化基因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诗经》是北方文化的代表。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禅、悲、哀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诗经》的46%其中"忧"字竟出现90次之多。《诗经》之自觉而高度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整理自微博《诗经忧患意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圈能在这一时期"集中创制"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任选材料一中某一地域文化圈,从史学角度对其主流文化基因进行阐释。
8 . 秦惠文王在位时,不少墨家学派人士来到秦国,荀子也曾造访秦国。在秦国主持朝政者如商鞅、李斯均为法家代表人物,墨家、兵家、纵横家在秦国的活动也十分频繁。这反映了
A.秦国是当时文化交流的中心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秦国文化开放与包容的特点D.儒法思想对秦国的影响深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
历史人物论述
郑国执政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
随国大夫季梁“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虢国太史史嚣“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A.尊神敬天B.主权在民C.轻天重民D.天人合一
10 . 战国前期,“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学派争论如同“水火”。战国后期,荀子提出“治国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韩非子的学说兼采道家之长。由此可见,战国后期诸子学说
A.相互争鸣论战的特点B.随着社会转型走向没落
C.呈现出融合的趋势D.原本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