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战国时期,韩非子认为的君臣是买卖关系,即“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并强调“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的主张反映了当时
A.商品经济较为发达B.专制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C.君臣之间互相利用D.世卿世禄制度彻底废除
2 . 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霸天下”;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荀子主张“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墨子主张“一同天下"。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反映了当时
A.对稳定秩序的追求B.对严刑峻法的认可
C.对民本主张的渴望D.对兼爱非攻的赞同
3 .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2020-12-03更新 | 330次组卷 | 19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韩非子认为君臣关系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买卖关系,这一观点意在
A.宣扬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贵族等级秩序
C.重建政治统治秩序D.批驳墨家兼爱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
A.人情关系B.道德规范
C.法制建设D.礼仪秩序
2020-02-20更新 | 132次组卷 | 38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日:‘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儒家的“仁政”学说B.法家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家的“兼爱”思想D.道家的“齐物”观点
2019-12-11更新 | 293次组卷 | 41卷引用: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是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2019-10-09更新 | 221次组卷 | 17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下列周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B.“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19-08-09更新 | 481次组卷 | 28卷引用:重庆市清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