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下表是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士”身份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西周到春秋

“士”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与国君、卿大夫有着亲疏不等的宗法关系。

战国

“士”已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

A.推动了民间讲学的出现B.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使得宗法观念荡然无存D.造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2 .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下表为诸子的部分政见,据此可知,诸子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管子。霸言》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庄子·天下》
隆一而治,二而乱《荀子·致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
A.主张君权至上B.倡导家国一体C.推崇权力一元D.强调政治伦理
3 . 研究表明,春秋战国之际的“士”主要有三个来源(如下表所示)。这项研究可以印证当时(     

来源

代表人物

没落贵族的子弟

孔子(宋国贵族之后)

原周王室司礼乐的官员流落民间

老子(曾任周王室“守藏室之史”)

农、工、商等庶民等级上升而来

墨子(本为“绳墨之匠”)


A.阶层流动加剧B.分封制度崩坏C.诸子思想纷杂D.周王权力衰微
2022-07-22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主张。该表内容反映出当时
学派代表人物解决途径
儒家孔子、孟子“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道家老子、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应物变化”
法家韩非、商鞅“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A.社会发展助推文化转型B.多途径解决国家的治理问题
C.各家学说出现融和趋势D.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政治家主张增加人口(如下表)。这些主张
孔子“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也。”
管仲“夫征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丰者霸。”
商鞅“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普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
A.解决了当时人少地多的矛盾B.加剧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
C.体现了重建政治秩序的需要D.说明地主阶级治国思想趋同
6 . 历史学习应弄清楚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下表中历史因果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选项
A中古时代市民阶层的兴起话本、杂剧、小说、皮黄等艺术发展
B明中后期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C政治黑暗、伪善流行、理学支离致良知、内心自省、知行合一的提出
D诸子百家无所不晓,九流三教无所不通学术下移、私学兴盛、学在民间

A.AB.BC.CD.D
2021-06-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蒲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表,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出处内容
《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墨子.尚同》“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
《申子.君臣》“一言正而天下定”

A.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逐渐开始趋同B.朴素的“大一统”思想正在酝酿
C.加强中央集权迎合了各阶级的利益D.君主专制成为诸子的共同选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