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由此可见,此时齐国(       
A.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B.成为中原地区经济中心
C.变法在各国中最富成效D.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战国时期,握有百万资财的富商巨贾,“大者倾都,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其中一些人堪比一都之君,与其有着相似的物质生活,这些人被称为“素封”。“素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A.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B.礼乐制度已不被遵循
C.社会生产力极大进步D.官府重视商业的发展
3 . 春秋早期,“庶人力于农穑﹐商工皂隶,不知迁业(更换职业)”(《左传·(宋)襄公九年》),而到春秋晚期则出现了“稼穑之民少,商族之民多”的现象。这一变化表明
A.土地兼并加剧了小农破产B.民间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各国的抑商政策有所放松D.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为《史记》对战国时期相关社会现象的记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商贩注重市场经营的技巧B.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
C.商业受抑制的境况被改变D.经商理念源于社会生活
2020-09-18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井田时期,就是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尽管土地是公有,基本的操作单位却是这些独立的小农.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非如此个体小农户无法生存。”作者认为
A.先秦时期就已具备自由经济的特征B.小农户作为自然经济的基础
C.个体农户较早就开始进行商品贸易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记载,秦统一后将原六国的许多大工商业者迁徙到边远地区,但这些人凭借其技术、经营手段和财力又很快在当地发展起来。这说明当时
A.秦朝政府严格限制工商业B.抑商政策缺少执行的力度
C.边远地区商品市场较活跃D.私营工商业仍有发展空间
7 . 据《管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布局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考古资料也显示,洛阳东周故城内还有大量农业用地。这说明当时
A.城市严格依据职业规划布局B.农业仍是城市重要经济部门
C.出现了后世坊市制度的雏形D.城市职能以工商业经济为主
8 .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齐国的陶隐居经商,“三致千金”;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商业发展的空间相对宽松
B.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全面抵制
C.商人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D.儒商诚信经营聚集大量财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著名的“通工易事”论,“子不通工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也就是农业和手工业间要互通成果,交换产品。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仁政”思想得到了践行
B.社会经济各行业间联系加强
C.官营工商业垄断地位被打破
D.民间工商业急需政府的扶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当时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B.强调农商以加强中央集权
C.当时社会普遍经商,农商并重
D.周朝时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