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社会改革大多是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或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革新。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材料二   



图1战国时期牛耕图图2战国时期铁农具

材料三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针对这种情况,统治者不得不逐渐改变剥削方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五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和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结合所学,总结当时各国是如何应对上述状况?
(2)依据材料三及所学,请以商鞅变法为例说明秦是如何“改变剥削方式”的,成效如何?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
2021-10-2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阜康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急剧的变化,从奴隶制度逐渐向封建制度转变。在学术上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些思想构筑成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优秀传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摘编自《浅析先秦诸子思想异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先秦诸子思想”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意义。
2020-10-14更新 | 503次组卷 | 16卷引用: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