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民贵君轻
2019-04-05更新 | 648次组卷 | 30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认为,通过商鞅变法,“秦国井田制被废,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这样普通农民可以摆脱地方贵族的控制,但作为交换,他们要受到秦国政府的直接控制”。商鞅为实现对农民的直接控制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实行重农抑商
B.建立严密户籍制度
C.普遍推行县制
D.建立军功爵制
3 . 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都发生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两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在制度法理、公民资格、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两次改革
A.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
B.对于贵族特权的态度截然相反
C.都缩小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
D.差异源于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
4 . 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由此可见当时秦国
A.等级观念逐渐消亡
B.贵族政治出现松动
C.践行儒家用人之道
D.军功爵制遭到破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诗中肯定的是
A.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B.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7-06-01更新 | 206次组卷 | 22卷引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摘编自《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

(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7 .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
B.秦国的滥用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
C.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
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2016-11-27更新 | 352次组卷 | 17卷引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商鞅)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以为奴婢)贫怠以绝消耗。”毛泽东的这一评价强调商鞅变法
A.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阻碍了秦国商业的繁荣发展
C.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使秦国走上了穷兵黩武道路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余国如越,虽则称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鲁、卫、郑,益不足道矣。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及献公薨,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
——《东周列国志》
材料二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治国能抟(tuán,集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商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10 .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将四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下列最能说明“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变法时的史实是(       
A.“燔诗书”,明法令B.推行县制C.奖励军功D.废井田,开阡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