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租税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派遣,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的趋势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2023-12-11更新 | 318次组卷 | 37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各国的国君与庶人之间,分布着广大的中间阶层,有着明显的等级划分。而秦国国君之下卿大夫阶层不够强大,没有发展起可以和国君对抗的势力,这反映了(     
A.商鞅变法摧毁秦国旧贵族势力B.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分封制
C.秦国具有走向集权的先天优势D.秦国与东方六国沿不同轨迹发展
3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一可见,当时(     
A.各国混战冲击礼乐制度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C.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D.中央集权体制遭到挑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算法。一种,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另一种,从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即公元前365年算起;还有一种,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算起。应当说,三者都是言之有理各有依据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谈谈你的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任选材料一种观点或另有观点予以阐释,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自称为“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       
A.分封制的崩溃B.各国实力的均衡C.井田制的盛行D.儒法合流的趋势
7 . 公元前334年,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魏改善与齐的关系,与齐会于徐州,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这反映出当时
A.周王室开始衰微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士阶层日益崛起D.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8 . 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中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
2021-11-16更新 | 640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说明
A.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B.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
C.礼乐制度有待于得到恢复D.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也就是西周灭亡的次年,周平王在东都洛邑即位,此后进入东周。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梁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是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重建社会秩序”,儒家、法家提出的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