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战国时期思想环境相对自由
2021-09-09更新 | 1302次组卷 | 42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时期,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打下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甚至可以说成就了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请你对以上材料任一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论述清晰。)
3 . 西周时期,士被用来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到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士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其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这一变化
A.导致贵族的社会地位大大下降B.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C.表明昔日的等级制度逐渐动摇D.迎合了各国招揽人才的需求
4 . 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商周时代,文化由王室控制,全尤私门著述,仅有的典籍如《诗》《书》等由王室或公室文化官员整理、授受。“礼崩乐坏”之后,先生掌握的"旧法世传”之学分解为“私之学,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此种变化反映出
A.文化由统一走向分散B.礼制下移推动学术下移
C.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D.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显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时期思想学术出现新发展:从重“神”向重“人”发展、从“德治”向“礼制”演化、从“天人合一”向“天道人道”相分嬗变,贵族卿大夫更注重“礼”所具有的社会规范作用。这些变化实质上表明
A.人文主义的觉醒B.礼乐制度的恢复
C.诸子思想的融合D.社会秩序的重构
6 . 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逐渐兴起。这一变化
A.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说明中央集权符合礼制
C.体现了官僚政治的影响D.根源于儒家思想的式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