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战国策》记载:“(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上述历史现象形成的背景为(     
①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并推广②手工业及商业均有发展
③分封制与宗法制完全被破坏④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05-28更新 | 2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电视剧《狂飙》中的主角高启强凭借《孙子兵法》叱咤京海市,被称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产生的背景是(       
①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②君主专制集权形成
③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④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历史背景是指与历史现象具有直接性和相关性的历史事实。据此,从孔子年谱中分析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指孔子年谱的部分内容
年份年龄大事记
前5484岁在鲁,齐国大臣崔杨弑齐庄公
前51735岁离鲁去齐,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
前49359岁去卫西行:卫国内乱父子夺位
A.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的反映B.面对“礼崩乐坏"局面的理性反思
C.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体现D.打破“学在官府"教育格局的表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国语》记载了齐桓公与管仲的一段对话,表述了士农工商之四民分业、居处有别的组织管理模式,“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máng,混乱),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这一对话的背景是
①原有等级结构的破坏 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兴盛
③土地国有制度的废除 ④民间商业活动的兴起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西周前期,常言“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西周后期,出现“昊天不惠,降此大戾”“浩浩昊天,不骏其德”等诗句。这一变化出现的重要背景是
A.小农经济的萌生B.天命观念的消逝
C.周王权势的衰弱D.学术争鸣的出现
6 . 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A.天子广封诸侯以期拱卫王室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7 . 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指出:“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对材料中“新型国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
B.建立背景是“礼崩乐坏”
C.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贵族政治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8 .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内部贵族之间的冲突加剧,贵族集团基于各种原因选择离开母国前往异国的“出奔”现象频发,而“出奔”的结果无外乎定居他国、被杀、成功复国等几种情况。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周天子已丧失权威B.宗法制度彻底崩解
C.既有秩序面临挑战D.人才流动现象频繁
9 .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内部贵族之间的冲突加剧,贵族集团基于各种原因选择离开母国前往异国的“出奔”现象频发,而“出奔”的结果无外乎定居他国、被杀、成功复国等三种情况。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B.宗法礼仪彻底崩解
C.既有秩序面临挑战D.人才流动现象频繁
10 .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赵简子与史墨探讨“季氏(大夫)出其君,而民服焉”的原因,史墨答曰:“鲁君世从其失(放纵安逸),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怜悯)之?”上述材料反映了
A.早期政治制度遭到破坏B.以血缘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形成
C.早期民本思想已经形成D.最高执政集团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