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君者,民之原(源)也。原(源)清则流清,原(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材料二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材料三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材料四   治大国,若烹小鲜。


(1)分析指出以上四则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并概括出他们的治国主张。
(2)战国时期,秦国推崇哪一家的学说?据史料及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选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人把农耕看作对自然法则的臣服,认为人通过劳动可与自然及神的力量接触而不朽。随着劳动分工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奴隶的普遍化,贬低劳动的观念产生,对手工业和商业的贬斥尤为明显,进入中世纪,劳动被视为上帝对人的惩罚,神学家们视劳动为人类抵御欲望诱惑、实现自我拯救的途径之一。

——摘编自付长珍、王成峰《从生产自身到发展自身--西方劳动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

材料二     儒家经典《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日:‘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指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材料三   墨子在《墨子非命》指出:男人当“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妇女须“凤兴夜寐,强乎纺绩织,多治麻丝葛绪布”。为此,他还提出了“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著名论断。

——摘编自罗军伟《论墨子的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西方劳动观念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儒家和墨家学派对生产劳动的不同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学派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认识。

2020-08-0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墨子十分重视教育,他以染丝为喻:“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兼收“农与工肆”之人为徒,讲学兴教。他教育弟子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要求弟子要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巧,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他强调君子只有通过艰苦的身体劳动,才能达到“身强、志远、气盛”的境界。在《墨子》书中,有许多“是何故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关于究其所以然的记载,提出“以身戴行”、“以行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的原则,并一再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

——摘编自王思中《墨子教育思想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墨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2019-12-04更新 | 610次组卷 | 19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