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西汉学者刘向《别录》载:“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齐国以优厚待遇吸引各国谈说之士,会聚于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设立
A.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教育之风
B.促使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兴起
C.有助于战国时期学术融合趋势的发展
D.确立齐鲁地区学术文化成为统治思想
2022-05-19更新 | 21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演进与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

——《礼记·大传》

材料二   《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作”是指农奴共耕公田,领主感到农奴“公作”不如把田地分散给农民去耕作有利。……到战国末期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亲亲故尊祖”这一制度的核心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作”所代表的土地制度与实质及推动“分地”的因素。
(3)阅读材料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有学者认为“礼是一种全然一新的规范与制度,随社会发展却逐渐沉沦”,试述这种“沉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表现及孔子对此变化所持的看法。②也有学者认为“‘礼’治的柔性和理想必然遭遇刚性的冲击”。试据材料分析这种“刚性”冲击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所学概述该理论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021-12-30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