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018-06-09更新 | 9408次组卷 | 138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关于“义”的认识。由此可见,他们都将“义”视为
思想家认识
孟子无礼义,则上下乱。
墨子且夫义者,政也。
庄子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
韩非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起。
A.治理国家的准则B.加强集权的工具
C.区分等级的依据D.实现统一的手段
2022-06-07更新 | 918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将百家争鸣称之为“哲学的突破”时期的帕森斯注意到,较之其他几大文明,中国的“突破”显得最为温和。其实,就诸子时代而言,固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全新时代,却也绝非简单的“突破”或“断裂”。材料强调百家争鸣
A.实现“哲学的突破”B.呈现气血相承精神C.奠定传统文化基调D.完成思想理论整合
2021-10-08更新 | 1019次组卷 | 26卷引用: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选课件(附精选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
历史人物论述
郑国执政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
随国大夫季梁“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虢国太史史嚣“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A.尊神敬天B.主权在民C.轻天重民D.天人合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社”本义指土地神,社祭本起源于民间社群,但在分封制下,“社”变为贵族的保护神,主持社祭是贵族的专利;战国时期,立社、祭社又成为民众普遍参与的事情。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
A.土地私有确立B.百家争鸣兴起C.出现社会转型D.重视鬼神观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2020-08-29更新 | 1324次组卷 | 12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说明“百家争鸣”
A.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B.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导致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殊途同归D.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
8 . 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卫国人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人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A.利于强化 “家国一体”的观念B.反映战国时期工商业的繁荣
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D.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
9 .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重要酝酿、准备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从思想文化角度看,“源头活水”在当时表现为
A.制度创新B.技术进步C.社会转型D.百家争鸣
10 . 战国时期,齐宣王在齐国都城设立了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官办学术机构——稷下学宫。各家各派在这个学术王国之中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这一状况
A.打破了学术垄断的局面B.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D.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分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