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不知秦之亡,不封建亡,封建亦亡;而封建之废,固自周衰之日而不自于秦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zuo)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摘编自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概括顾炎武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观点。
(2)依顾炎武之意,能否挽救晚清政局,实现“厚民生,强国势”,并说明你的理由。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识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概括为两项,言简意赅:“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第二项之中,实还包含有另一要项,即赵翼在《廿二史记》借“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所申述的由“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材料二   在西周的存续期间,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采取了有效的统治政策。如对西部管理贯穿西周统治始终,早在周文王的时候,通过“伐犬戎”“克密”“伐崇”基本扫除了西部的不稳定因素,并通过分封将这些地区纳入西周的统一之下。汉初在政治体制上部分地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但面对当时形势,又不得不重拾分封制。回顾汉初半个世纪的历史,即从公元前202年汉朝初立到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汉王朝一直为分封制所困扰,正如当代文学家吕思勉说:“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一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

——摘编自尚绪芝《西周、汉初分封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有何相同。
2022-07-07更新 | 321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以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以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

材料二: 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占其中的绝对多数。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周王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西周的分封较夏、商更加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材料三: 秦建立后,确立郡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县下有乡、里、什、伍组织。中央的政令可以通达全国各地。汉时,虽然郡县与分封并存,然而从武帝时代起,诸侯王在政治上的影响甚微。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下卷)(古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两个朝代实行的政治制度,并指出两种制度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实行的主要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当时社会起到的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识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概括为两项,言简意赅:“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第二项之中,实还包含有另一要项,即赵翼在《廿二史记》借“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所申述的由“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材料二   在西周的存续期间,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采取了有效的统治政策。如对西部管理贯穿西周统治始终,早在周文王的时候,通过“伐犬戎”“克密”“伐崇”基本扫除了西部的不稳定因素,并通过分封将这些地区纳入西周的统一之下。汉初在政治体制上部分地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但面对当时形势,又不得不重拾分封制。回顾汉初半个世纪的历史,即从公元前202年汉朝初立到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汉王朝一直为分封制所困扰,正如当代文学家吕思勉说:“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一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

——摘编自尚绪芝《西周、汉初分封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相同点。
2021-06-22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汉到明清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中,不管当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在二级和三级,还是四级、五级之间往复交替,县都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且数目变动不大,大致都在一千个以上。同时,历代封建王朝都通过设置职能性官员来分解地方高级行政组织的职权,但县级行政却始终集赋税、司法、治安、教化于一体,全能而完签,并且县的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地区间差别较大,国家大事千头万绪,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权力核心,是难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的。县级政府是封建国家的基础,职能齐备,担负着贯初执行朝廷的法规政令,向朝廷提供度支、物资及兵源任务,承搅着平赋役、听诉讼、兴教化、劝农桑、教孝道、签仿风俗、鼓励节俭、祈神祭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切具体事务。封建中央政府通过县级政府这些国家结构中最基本的政治单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治理,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县制以“官治”和“自治”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与结合为主轴的演变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近代县制改变了县以下不设治的制度,建立了区乡一级行政以及准行政性质的保甲组织,为国家行政深入农村基层、改变乡村社会的无序状态提供了组织保障;网时,近代县制在国家行政与民主制度的结合方面进行了探索,县级行政处在官治与自治的结合部,网时又与府厅州同为上级地方自治团体,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县的行改地位,使之在建立地方自治、加强地方权力、减少行政层级等方面,处于枢纽的位置。当然,近代县制改革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始终木能建立起现代的县级行政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且县级政府组织机构开始出现元胀领向:没能解决对“官治”县级行政的民主监督问题:始终未建立起统一的县级财政系统,乡镇一级财政往往是个空架子,乡镇、保经费及部分县办事务经费始终靠临时或困定性掉派维持等。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端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县级地方行政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县刻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县制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周朝的分封制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

材料二   《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

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

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度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反映出什么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