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有(     
A.从禅让到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礼治到法治D.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2022-10-09更新 | 129次组卷 | 77卷引用:四川南充市九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认为,秦王朝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构成了秦以后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在此,强调的是(       
A.官职设定在贵族范围B.郡县长官职位可以世袭
C.郡县制优越于分封制D.中央对郡县的垂直管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国在春秋时就已设县,但只置于个别边远地区,尚未成为一级地方行政组织。秦献公时曾推广县制,但规模有限。至商鞅变法时,将许多原来聚族而居的村落,改编为县,即把许多乡、邑、聚(村落)合并为县,共建置了41个县(一说31个县)。每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县令是县之长,县丞掌管民政,县尉掌管军事,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后随着国土的扩展和开发,县的数量逐渐增加。公元前349年,“初为县,有秩史”,开始在各县设置有定额俸禄的小吏。县制的普遍推行,打破了血缘的纽带关系,将国家权力集中到朝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后秦国县制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行县制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行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B.秦始皇是设置郡县的首倡者
C.国家统一是实行郡县制的前提条件D.郡县制催生出专制集权体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古代的“封建”是典型的“家天下”和“私天下”,而“郡县”则为“家天下”注入了一些“公天下”的成分。因为这一制度下
A.世袭传承的宗法制开始被打破B.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C.郡县官员由皇帝任命不再世袭D.郡县官吏服务于人民大众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古代中国社会始终处在两种政治、经济形态的此消彼长之中:一是国家权力直接统治原子化的个体臣民;一是大量人口沦为世家大族或地主的私属。为解决此类矛盾,秦朝着重
A.依据血缘关系建构国家权力B.推行郡县制度抑制地方势力
C.摒弃等级制度凸显君主集权D.改革中央官制减少决策失误
7 .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置长沙郡,派人管辖北起洞庭,南逾五岭的广袤区域。观察下图,当时这一设置
A.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控制B.消除了诸侯割据的物质基础
C.扩大了地方官的权力范围D.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理念
2021-12-05更新 | 298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两者的主张说明
A.文学作品中的文本记录是最为准确
B.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郡县制确保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稳固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可确认历史事实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柳宗元《封建论》:“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君主制B.宗法制和君主制C.宗法制和郡县制D.分封制和郡县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辨析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右图为我国秦朝疆域图,该图可直接用于研究秦朝的
A.交通发展与风俗变迁B.地方行政与民族关系
C.国家统一与文字演变D.文明扩散与民族关系
2021-08-25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