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及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2)据材料二,简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3)提取材料三中图一至三三幅图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2021-01-1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新盈中学职业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内容:
(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____,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____,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____都在皇帝手中。(特点:皇位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政府:设立____
①三公及其职能
A.丞相:____之长,分左、右,秉承____旨意,统领众官,____
B.太尉:最高____,掌____
C.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____,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____
②九卿:分掌国家各种________事务的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③决策方式: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____,最后由____裁断。
(3)地方官职:在地方上推行____
①原因:在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教训的基础上。
②地方行政机构分为________两级。
A.郡是地方最高____机构,置____、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B.郡下设____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____(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____直接任命。
(4)文书发挥重要作用。
各级官僚机构以____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____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2022-09-16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封建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封建割据,关卡林立,这些限制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为了保证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国来完成统一,不是偶然的。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历六代123年,关东六国一个一个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在此期间,秦消灭了六国共150多万军队,领土从今关中地区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因而秦国最有条件来完成统一的事业。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推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

材料三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不得不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压迫之下呻吟,个性难以发扬、改革的动向难以成器、创新的萌芽难以生长、庞大帝国体制的厚重和停滞……追根问底,都要溯源到早产的统一帝国,钳制民意,轻视地方,以暴力维持统一,扼杀了任何可能出现的新生机。

——摘编自李开元《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创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4)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中对“早产的统一帝国”的评价是否恰当,并且说明理由。
2021-10-20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仅用“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古代传说中的神和人最尊重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而一,封自己为“皇帝”,向人们表明,他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并传之二世、三世,甚至万世一系,以致无穷。与此同时,他还把以前一般人都可以 使用的字眼变为“皇帝”的专用名词,把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称为“玺”,皇帝称呼自己为“朕”。从此以后,“皇帝”便成为我国历代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文《中国全史》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 方式者,皆为非法。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摘编自《权利法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中国古代皇权相比近代英国王权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同之处形成的原因。
2021-01-1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剑桥中国史》作者引用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的话说,秦始皇自满,不愿意纳谏,犯错误后还不准备改正。秦二世也大致如此,而子婴则软弱和生性孤独。“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材料意在说明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当权者统治暴虐B.当权者的智能缺陷
C.秦始皇居功自傲D.体制建设缺乏创新
6 . 数千年华夏文明,积淀了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儒家之仁义礼乐,对于治国治人,有其优越性的一面,故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持守。至于治心,佛学从理论到实践有一套比较精密、细致的办法,使儒学相形见绌。这一点由上述韩愈辟佛限于佛教之迹而无法触及佛学之心,李翱试图从理论上建立儒家的复性理论而不得不取资于禅宗二例即可证明。”宋儒“始自出议论”。宋初,振作士风、砥砺名节的代表是范仲淹。范仲淹一生三次因谏议而遭贬黜,当时的士大夫认为他一次比一次更光荣。

——摘编自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论述》

材料三   “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引自《梁思成全集》第五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儒学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儒学复兴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故宫为例分析说明“中轴线”所凸显的文化价值意义。
2019-12-22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