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材料三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
2023-10-3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记述文献
史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后汉书·东夷传》
史料二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又船行两个多月,至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汉书·地理志》
史料三九年(公元97年),徼外蛮及掸国(今缅甸)王雍由调遣使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后汉书·西南夷传》
史料四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武帝)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身毒国《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中国丝织品的西传,在元代又出现了一个热潮。早在蒙古西征时期,就把一些中国织匠带到伊斯兰世界。元朝初年,我国就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掌管海外贸易。元朝政府于1284年在杭州和泉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由政府出船只和本钱,招人前往海外经商,然后分成。14世纪上半叶,大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出发,两次乘海舶周游世界。元代中西往来活动的高峰,当推马可·波罗的访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人头脑中的“西方”概念,已从两汉与唐宋时期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实实在在地扩展到了欧洲。欧洲使者不断东来,蒙古也派使者西去。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各文献记述蕴含的有关汉代对外交往的历史信息,并具体阐释这些文献记述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其成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让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文字:“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四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两则史料能用来说明西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有(  )

①护乌桓校尉的管理职责                         ②加强对西域的治理和开发
③张骞探索西南丝绸之路                         ④驿站和文书邮传制度运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 . 如表为汉代文献史料节选,这些史料可以印证(     
史料出处
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盐铁论》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后汉书·仲长统传》
A.强化政府管控的必要性B.放松“抑商”政策的可行性
C.豪强士族专权的危害性D.推行“推恩令”的必然性
7 .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可以成为汉武帝“略输文采”的有力证据是(     
A.开拓疆域,三次对匈奴战争B.加强皇权,实行中朝制度
C.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D.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
8 . 《后汉书·礼仪志》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铺之糜粥……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如图所示为四川成都市郊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局部),画中位老人手扶鸠杖坐于树下,房内走出一人捧送食物。上述史料可以说明,汉代(     
A.社会保障体系完备B.儒家思想影响社会生活
C.尊老敬老之风兴起D.休养生息政策持续推行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善贾市。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其东南有身毒国。

——《史记·大宛列传》

古西域国家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大夏即吐火罗非巴克特里亚考

论据论据出处
张骞到达大夏的时间是公元前128年,而希腊巴克特里亚政权大约在公元前139—前130年之间已被推翻。杨共乐《大月氏西迁时间考》《牛津古典辞书》
推翻希腊巴克特里亚政权的主力有:Asi、Pasiani、Tochara和Sacaruli四个部落。罗马地理学家strabo(前64—前21年)geography
“大夏”(Dat—hea)与吐火罗(Tochara)的希腊罗马读音完全一致。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余太山《塞种史研究》
吐火罗,或曰土豁罗,曰睹货逻,元魏谓吐呼罗者。居葱岭西,乌浒河之南,古大夏地。《新唐书·西域传(下)》


(1)根据材料一,在故西域国家分布示意图中写出①②③④对应的古西域国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时史料的不同类型。
2022-10-0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地区2023届高三10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10 .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如表是西汉皇帝颁布的部分“罪己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的皇帝
皇帝下诏次数下诏原因史料来源
武帝1总结失政《汉书·西域传下》
宣帝2地震;总结失政《汉书·宣帝纪》
元帝5地震、日食;总结失政《汉书·元帝纪》
成帝4地震、日食;总结失政《汉书·成帝纪》
A.权力受到严重威胁B.倡导“无为而治”
C.自省意识非常浓厚D.崇尚“天人感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